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炮轰“80后” “50后”作家打头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4:5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50后”作家余以健给“80后”的一封信

  你们敢于为理想吃苦吗?

  “50后”作家余以健的第6部小说即将出版。昨晚,他对记者说:即将出版的这部小说,就是以“80后”为主体。对于“80后”,余以健表示:除了个别优秀的“80后”外,他

在“80后”这个整体身上看不到朝气,看不见梦想。他看到的是:焦虑和对未来理想的缺失。以下是他写给“80后”的一封信:

  “80后”的朋友们:

  你们好!

  一般来说,20多岁的你们,应该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有理想的青年。但现在,我看不到你们应该有的这些精神,我在你们的身上看到了焦虑。这也是我这个“50后”的人对你们这一代人的整体评价。

  对你们有这样的评价,我想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客观原因:你们遇见了就业困难。试想,一个学生经过艰苦的高考后,又在大学刻苦学习毕业后,却两眼茫然,不说理想,就是想找一份普通工作也非常困难,这时候,你们会发现,你们学的和社会上需求的完全脱节。学了很多东西,但社会却不接受。所以,你们埋没理想,表现焦虑。

  没有了朝气、理想的你们,进而生存产生问题。你们同龄人中屡屡出现的各种消极现象甚至极端的悲剧,难道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再说主观原因:你们这一代,通常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因家庭生活条件好、教育方式的不妥而缺乏和困难做斗争的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你们在童年、少年都少有沟通、交流,更缺乏合作、谅解。没有这样的经历,一但走上社会,脱离家庭,遇到挫折,你们就会感到非常吃力,非常孤独,也容易感到沮丧。

  作为一名“50后”的长辈,我能给你们提供的意见,也是我写这封信的目的:现在社会很关注你们,我们不能改变你们的童年、少年,我们能做的是,让你们感受困难,接受困难,敢于吃苦,敢于为理想吃苦。这样的理想不空泛,就是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吃苦。若能这样做的话,我相信你们这一代一样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你们的“50后”朋友 余以健

  余以健简介

  余以健, 笔名老愚。1953年出生。当过知青、教师、文学编辑等。成都本土小说家,早年写诗和短篇小说,曾获四川省文学奖和北京文学奖等数十项文学奖。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本土恐怖小说的创作,已出版长篇恐怖小说《死者的眼睛》《背后有人》等。

  观点争锋

  “50后”代表:韩寒郭敬明很失败

  麦加(四川知名作家,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我曾经比较关注以韩寒和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文学。韩、郭二人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但他们的不良新闻明显多于良好新闻,作为公众人物,他们是十分失败的——公众人物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但他们对此却不以为然。但“80后”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同样是“80后”作家的张悦然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她的作品质量和品质,远远超过了她的名声,她是个很单纯的小女孩,把文学当作一种理想。

  而从整体上说,现在的小孩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没责任心,这是人生观过分地自我膨胀。他们过于散漫、玩世不恭,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喜欢“快餐”、喜欢“好玩”,不追求经典。站在我们的角度,我们会向他们大摇其头;而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会认为我们是傻B。如果说我们还在传统道德的路线上滑行,那他们已经滑出了线外。

  柏桦(四川知名作家,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每一代人都有一定的模式和模型,这无可厚非,没有高下和贵贱之分。在我看来,老人看年轻人总是看到毛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等这一代的年轻人进入不惑之年,他们也会对自己的后辈有所不满。在我看来,较之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80后”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性更强一些。而我们这一代,专业精神和基本功都不太好——专业精神是一种品质,指向了职业精神——因而没有出现真正的专家。

  “80后”代表:他们对我们保护过度

  猫猫(刚毕业的大学生,“缘梦解语”群的创建者,1984年出生):在经过了一系列争执之后,我和我爸才成为朋友的。记得我高中毕业时,因为高考没有考好,我想去外面找朋友散心,但是爸妈就是不放心,说一个人不安全,不让去。但是我还是瞒着他们去了,一个人第一次出远门,安全抵达,安全回来。毕竟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想一直被爸妈圈在身边,什么都跟着爸妈的脚步。他们对我们可能是保护过度,这样反而会减少孩子的独立性。不过,现在想想,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忽略了爸妈的担心。

  冯小姐(媒体工作者,1983年出生):“80后”所知道的东西几乎都来自书本和网络,因而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及上一代人,这一点我有自知之明。

  刘小姐(媒体工作者,1982年出生):引用三毛的一段话,应该是合适的:什么时候,我们才肯面对面地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是在文章里偷偷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地将我的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热线反馈

  都惹毛了:谁也不服谁

  “50后”的爸怎么就搞不懂“80后”的儿?“80后”能否接替“50后”的班?昨日,本报专门开通了962111热线倾听读者关于“80后”与“50后”之间的矛盾冲突故事。

  一些“50后”非常尖锐地批判:“他们这些人都能挑大梁?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社会交给他们,岂不就完了?”有“80后”也不让步:“他们思想顽固,观念腐朽,早就该退位啦,社会应该年轻化,不能老是这些‘老古董’在主宰。”打进热线的读者群中,有80%的“50后”与“80后”都觉得自己这一代行,对方那代人不行,口水战打得异常激烈。

  另外一些读者认为,“80后”与“50后”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时代,接触的社会不同,接受的知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然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两代人之间应多一些沟通,少一些摩擦,学会彼此包容与理解。

  但也有一些“50后”认为,社会是多元化的,人群也是多样的,不管什么年代的人,不管他是不是“80后”或者“50后”,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想法,所以不用将“80后”“50后”这些概念分得太开。

  明争暗斗

  A、暗战·没有话说

  成都市惠智心理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赵晓玲女士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她曾经为很多人解开了心结。但在谈及自己出生于1985年的儿子,赵女士却十分头痛:“哎呀,别提了!我儿子和我几乎没有什么话说!”

  赵晓玲的儿子小宇现已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对我来说,娃娃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什么出人头地。”赵称,她以前对孩子比较“专制”,尽管已经逐渐学会“民主”,但在外人面前很开朗的小宇,依然对她没有什么话说。赵晓玲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宇满18岁时,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以前是我在拉你,从现在开始,我要放手了。你需要我的时候,就说一声!”她曾规定儿子晚上9点之前必须回家,没想到18岁生日的第二天,小宇到了晚上12点才回家。“我觉得儿子表达对我的感情时,用得更多的是行动而非语言。”赵晓玲幸福的表情中有些无奈。

  B、明斗·都看不惯

  23岁的小王是成都某电台的DJ,父亲在绵阳老家,两人一年难得见几次面,好不容易见面了,刚开始还会有点激动,但不久后吵架就成了主题。

  小王:我都不愿意回去,随便做点什么事,我爸爸都看不惯。说我穿着打扮要不得,晚上大半夜不睡觉,一天泡在网上。我是年轻人,难道要跟老头一样生活啊!最起火的是,我洗碗要用洗涤液,他也劈头盖脸地骂,他硬要说有化学成分,那你买来放在家里做什么呢?真是搞不懂。

  小王爸爸:我吃的盐都比他吃的米多,生活常识当然比他多。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样子,你看他一天不务正业,咋能挑大梁?人家说“80后”的一群是垮掉的一代,我看差不多。

  快打962111

  星期天来吧 “50后”打擂“80后”

  统计数据显示,被称作“80后”的这代人,竟然是一个有着2.04亿的庞大群体。而20年后,他们将是社会的中坚,是“421”家庭的主要支柱,将要承担起赡养4个老人和抚养自己子女的生活重担。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这群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孩子们?

  本报将邀请长期关注、研究“80后”现象的“50后”——四川自然资源研究所郎家文副研究员等一批关注“80后”文化现象的人士于8月27日(星期日)下午来本报开展一场“50后”和“80后”的讨论会,欢迎关注此事的“50后”和“80后”人士踊跃拨打962111报名参加。

  本报记者 宋林风 向勤 张欧 实习生 郑刚 摄影 见习记者 冯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