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银河—Ⅱ”总设计师 我就是个绣花工磨刀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6:55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周兴铭,年近古稀,左手一指有疾,日日所事工作,须精准繁复似“绣花”,却被誉为“紧追世界速度的人”。他的名字与“银河”相连,从1961年开始,他先后参加研制成功6台代表国家当时先进水平的计算机,其中包括我

  国第一台巨型机银河—I 亿次机及银河—I I 并行巨型机,使我国跻身于国际上能研制巨型机的少数国家之列。

  8月,“2006年全国计算机体系结构学术年会”在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召开,中国计算机体系结构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中科院院士周兴铭担任会议主席,记者得以与这位“速度”能人面对面。

  揭秘

  张爱萍为“银河”命名

  周兴铭今年68岁,但看起来精神饱满,比实际年龄小了10来岁。1978年—1983年,周兴铭参加“银河-Ⅰ”的研制,这是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1988年———1992年,周兴铭作为总设计师,主持“银河-Ⅱ”并行巨型机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被广泛运用到气象等大型科学计算领域,并且使我国跻身于国际上能研制巨型机的少数国家之列。此外,周兴铭还主持研制了银河仿真计算机,开创了我国全数字仿真的新局面。

  银河系列计算机让周院士倾注了几十年心血。上世纪七十年代要进口使用会受到很多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下决心自己来做。“做一台巨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需要上百万行的程序,而且每个程序都不能出错”,他说,为了赶时间,大家大年初一都在上班。

  说到“银河”,他还给记者讲述了该名字的来源,“其实当时它只有一个代码,机器研发成功后,大家觉得应该给它取一个名字”,于是,他们请当时负责领导这个项目的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上将给命名,“银河!”张上将思考片刻说道。虽然他没有明确说出该名字的具体含义,但在周院士的理解中,“银河是一个巨大的星系,地球是其中一分子,而我们也是其中一颗明亮的、有前途的星星吧”。

  评价

  紧追世界速度的人

  周兴铭说,这辈子几十年,他一共参与研究了6台机器,几乎经历了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因为计算机是一个更新换代非常快的高科技产品,因此各系列的机器的研制都必须争分夺秒,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他笑说:“我们就像磨刀匠一样,天天抓紧时间编程设计,只是为了让刀锋更利,更方便人们的使用”。也因此,有人将他称为“紧追世界速度的人”。

  回忆起当年开发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如今在周院士的眼里,却已非常艺术化。“当初开发“银河-Ⅰ”,庞大的机身上插了近10厘米厚的电源,在接电源线时,我们就像雕刻工和绣花工一样,要在一块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插满插头的机身上准确的凿一个洞,位置要不偏不倚。”说到此时,周老习惯性地举起了右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又要开始他的“绣花”工作了。

  虽然研发工作非常辛苦、艰难,但它有个好处是可以把人类无穷的智慧展现出来,“你有什么奇异的想法,需要什么功能都可以通过硬件与程序的结合来实现”,当这个东西成功后,那一刻的成就感就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周院士说,这也是他坚持这么多年的主要原因。

  早报记者关义霞杨蓉摄影李国东

  人物简介

  周兴铭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余姚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1970年后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计算机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研究和教学,参加银河亿次计算机和10亿次巨型计算机等的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工委重大科研试验特等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中央军委批准立一等功,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著有《巨型机系统结构》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