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正视谣言背后的信息机制缺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8:39 法制日报

  □独家视角·我看治谣②

  维予

  几乎每次谣言之后,都会留下一地鸡毛般的经济、精神及舆论的乱相。鉴于这些谣言所引起的巨大社会恐慌对稳定大局的破坏,施以法律严惩成为理所当然的必要选择。

  其实对此,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都有明确的规定,看起来足孚适用。然而,谣言最大的危害并不在于本身,而在于其广泛的流传和受众的信赖。法律惩处虽然可以警示后人,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谣言产生及传播的土壤,因此,法律控制虽为必要之选,却非治本之策。也许,在破除法律万能的神话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谣言背后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谣言本身固然是非真实的或者反理性的,但却不失现实的基础和理性的逻辑。谣言的盛行首先击中的是一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非均匀共享,而其背后则是公众知情权的缺失和获取知识机会的不足。如果公众信息仅在一个趋于密闭的小环境中传递,与此利益攸关的人们就倾向于以一种含目的性的方式去剪拼、连结所获得的只言片语,从而制造出一个远离原有真实的想象事实。再或者,人们因严重缺乏有关的知识而丧失基本的判断力,在恐惧和趋利避害的心理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转而接受哪怕看似荒诞不经的说法,并作最坏的打算。

  在更深的层次上,作为社会心理自我安慰与情绪宣泄的一种平衡术,谣言的盛行本身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压力,以及因此弥漫于某些群体中的某种缺乏安定感、信任感和对未来良性预期的消极氛围。同时在转型期的社会中,某种程度上又严重缺乏规则以及对规则的信仰,如此自然存在巨大风险,社会心理也相对脆弱,随时可能遭受某种程度的挫折,因此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多数人们会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对某些事件作出判断和反应,以期最大限度地赢得对自己有利的机会。这进一步加重了社会心理的脆弱性,如果不加以关注和引导,难免会在趋向极致之后走向一个可怕方向。

  另外,谣言的流行,也反映出民众对特定事务日益增长的关切,这种关切表现出的是公众对某些公权部门官本位的不满,这也是某种程度上发生消息生产社会自加工的重要原因。

  因此,面对谣言,我们应当认识到并做到的决不仅仅是以法律的强力去堵塞它。如果我们能够营造一个大体透明、信息共享的社会,能够充分保障民众充分获取信息的权利,能够整合共识创造规则并遵守规则,谣言虽未必能杜绝,其杀伤力却一定可以削弱到最小,乃至消弭于无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