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纸质出版物将与人类同行(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8:45 东方网

  郭志坤作品集上篇讲了纸质出版物与人类同行的因素之一:图书的历史,决定纸质出版物存在的长期性,下篇讲另外三个方面的因素。

  (二)阅读的习惯,延伸纸质出版物文明的永久性。人们对图书的阅读,有一个长期养成的凝神静观的习惯,多为伏案而读,或躺而仰读,……习惯成自然。习惯这东西往往比法律更残酷,有的习惯虽是违反理智的,可是比法律更强有力。故哲人有言:习惯就是不

成文法,老百姓乃至国王对之都敬畏三分。对于纸质图书的依赖,就有相当的成分属于习惯问题。由于千百年的养成,已经根深蒂固了,要改变这个习惯谈何容易。人们常说:习惯是最可怕的,往往会失于偏激和偏见。网上有这样的帖子:“网络阅读,看似时尚,实为愚蠢,一少书香,二少质感,三添麻烦。”有的说:“电脑可以一时胜过书籍,但是永远无法替代书籍。”“电子图书的视角冲击力钝化了读者的视角悟解力。”这些言论皆是出于不习惯网上阅读所发出的感言。厦门有位作家也有同感,认为网络信息量大、选择面广,可提供平等互动、民主交流的平台,此为其独特优势。“但是网络提供的多为快餐、情绪化的东西,用字不规范、不准确,有不少泡沫语言和八卦新闻,而传统佳作是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华,是网络原创作品无法挑战的;书籍可以被捧着品味,可在上面做笔记,使人感觉到另一种情怀,还有励志、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等功能。在网络上看书,我感到吃力,特别是看长文章。如果不把它下载打印,眼睛受不了。”不少读者,包括博学的文人也有一个阅读纸质读物的习惯。著名学者江晓原先生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这人有点奇怪,虽然经常到电视台做节目,但自己是从来不看,家里的电视机长期调在AV档——看影碟用的。要说怎样获得外界的资讯和信息,主要就是靠报刊和杂志。文本的东西将来不会消失。新形态的媒体与传统的文本之间,应该是相互并存,而不是替代。新媒体自然会为自己的发展开拓新地盘,而不是侵蚀原有的东西。实际上我更愿意看纸质的书,尽管用电脑十多年,早已习惯了用电脑写作,也收集不少电子读物,像二十五史的电子版,查资料就非常方便。但要说真正的读,我还是宁愿把书捧在手里。”这里的“宁愿把书捧在手里”就是一个习惯。这个习惯的改变,并非数十年能改变的。罗曼·罗兰有句名言:“最革命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最古老传统的人。”对此,梁实秋在《书评七则》中指出:“读古书,读典籍,是认识传统之最好的方法。”尽管这些箴言出于尚未电子出版物之时,但是把人们对于传统读物的依恋说透了。

  (三)藏书的嗜好,传承纸质出版物魅力的无限性。藏书,顾名思义就是收藏图书典籍。它是人类为了阅读、鉴赏、校勘、研究和利用的目的,而进行的收集、典藏、整理图书的活动。“藏书”作为术语,在战国末年就出现了。《庄子·天道》云:“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吳晗在《江苏藏书家小史》一书序中写道:“学者苟能探源溯流,钩微掘隐,勒藏家故实为一书,则千数百年来文化之消长、学术之升沉、社会生活之变动、地方经济之盈亏,固不难一一如示诸掌也。”

  文人学士有嗜书如命、孜孜以求、穷搜苦寻之精神,此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对纸质图书热爱的优良传统。藏书不完全是学问家之好,富商也喜欢;非贵族高官之专利,贫寒之家也藏书。后魏元顺,以全部家财收藏图书典籍,死后,其“家徒四避,无物敛尸,止有书数千卷而已”(《魏书·元顺传》)读书、嗜书、藏书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风尚,使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收集图书,或抄录,或购求,或寻访,建立起自己的典籍收藏特色。宋代陆游是诗人,又是藏书家,他有“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示儿诗》)之名句,一生苦搜典籍,誓言自己“要与万卷归林芦”,结果,其室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故自戏居室为“书巢”。元代藏书家沈景春“平生寡嗜欲,惟酷好收书”,南齐的沈麟士,“家贫织帘诵书,几乎不息,……怀书而耕,白首无倦”(《南齐书》卷五四)明代藏书家沈节甫“无他嗜好,独甚爱书”,搜访不遗余力,藏书家祁氏“性好古籍”,为求典籍,不惜把夫人之嫁妆拿去换取。嗜好图书之态,于此可见大概。爱藏书胜过爱财富和荣誉,像王昙首和褚渊,家有先祖遗产万千,兄弟分家时,都放弃其他财宝,惟独要图书,有官员获得赏赐时,其他都不要,“惟取书数千卷”(《魏书》卷36)特别是明代嘉靖、隆庆之世,社会曾一度出现承平景象,经济有所发展,文风亦盛。当时出现了“藏书为荣”之风尚。正如袁同礼所论:“嘉隆间,天下承平,学者出其绪余,以藏书相夸尚。”(《明代私家藏书概略》)有的官员留意当地典籍,“广事搜集,所藏日富”(同上)。此酷爱图书典籍之精神代代相传,延至今日有成千上万的藏书家在收藏各类纸质图书,为中华文化保存珍贵的遺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风必传之后世。藏书,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既然有需要,那就有理由存在,多一种存在时间差不多和人类文明史一样长的选择!

  (四)两者的互补,增强纸质出版物发展的持续性。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优缺点在开头甲乙的对话中都展示了。网上的帖子鲜明说:“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成了传承知识最重要的媒介,它们应是兄弟姐妹,应是相辅相成,绝对没有谁淘汰谁的问题。”两者都会在市场互补中不断发展。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说: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而且虽然现在有的图书比较娱乐化,但那绝不是图书的本质,图书的本质还是要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确是如此,在专业范畴来说,纸媒的门槛仍然高于电子媒体,像学术研究,只有经过专家审稿并发表在专业杂志上,才能被承认。这一点,到今天为止,电子图书基本上还没能冲击这个门槛。据某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五成多的读者现在都喜欢使用电子图书。这是极大的比例。再一了解,此五成人多在使用电子工具书的原因是查阅快捷。尽管网上电子读物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和影响,特别是具有快捷、信息丰富等优点,但还有不少劣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克服,如:

  读书是要认真思考的。歌德有句名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所谓“看到纸的背后”,就是要思考。不少读者认为,网上阅读,往往是一目十行快餐式的“浅阅读”,很难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认真思索。再说,网上浏览的干扰也实在多,可说是“扰人无商量”,时而蹦出个广告,时而弹出消息框,思路不断被打断。可传统读书的功能则是网上阅读无法替代的,纸质图书更能给读者提供理性判断、认真思考、仔细品味的机会,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所以,在网络时代传统图书阅读的优越性更能在与网络阅读局限的对比中凸现出来。

  读书也要动手的。曾国藩在《谕纪泽儿》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此动手,就是在纸质图书上圈圈点点,眉批写隨感。可是电子读物就有所不便。对于纸质图书的阅读,杨绛先生曾经这样打比方:“读书就是串门,只是现实中的串门要征得主人的同意,来去要有规矩;读书就不同,来去随意,你可以随时随地与作者交谈,自由来去,随意行止。但网络阅读却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开机——上网——搜索——注册——阅读,一连串的步骤之后才能读书,没有随手翻翻的自由,读到兴起,无处可批、无处可注,少了随时交流的兴致。”此言甚是。

  阅读要方便。电子读物虽然同样可以获得相应信息,但是不如纸质书籍那样有实物感和书卷味,也甚为不便。当你离开电脑,在其他场合,纸质图书报刊仍然起着主要作用,永远存在。再则,固定姿势的阅读,也着实让人受累。在调查中,有的读者就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不太喜欢在网上看书,一来容易损坏眼睛,看得辛苦,二来电脑辐射对皮肤不好,三来觉得受罪。为什么受罪:看久了脖子酸胳膊累,手指麻木,连头都昏沉沉的。阅读本是一种享爱,何必让电子图书累我呢!”此话多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心态。

  电子图书对传统图书是极大的冲击,也是极大的竞争。这正是一种机遇,随着信息量的増大以及载体的增多,人们会更谨慎地选择阅读产品,这就迫使纸质出版物生产单位也更慎重挑选有价值的图书出版。同时,也有利于传统图书的更新,如使用廉价的绿色材料,使印刷快捷、装帧精美,等等。电子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将会长期共处,是互补,也是一种促进。持续并存,持续发展,谁也替代不了谁。阅读传统图书的意境是阅读电子图书所没有的,它不会因网络时代的飞跃发展而消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会逐步加深对传统阅读存在意义和必要性的感悟和认知。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调查,19.5%的被访者表示传统的字典全面、权威、不易出错。56.5%的被访者认为电子词典便于携带而且方便快捷。24%的被访者认为两者各有利弊,在不同情况下进行选择。在阅读习惯上还是纸质图书为多数,据调查,54.5%的被访者表示看传统的书才感觉是真正的读书。这是符合实况的报告。

  纸质出版物将永远不会“退休”。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纸质出版物将会革新并给出版业带来新一轮的飞跃!


作者:郭志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