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第19次药品降价,又将虚晃一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8:58 国际在线

  作者:刘义昆

  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对青霉素等99种抗微生物药品的零售价格进行调整,共涉及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30%,最大降幅76.8%,降价金额为43亿元。据介绍,此次价格调整自8月28日起执行。(8月23日《新京报》)

  自从国家恢复对部分药品价格实行管制以来,已18次降低药品价格。然而在屡次降价之后,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压在公众身上的几座大山之一。曾有一项统计数据称,国家发改委的18次药品降价使老百姓每年购买药物的金额平均只减少了2.5元。(8月22日《北京商报》)第19次药品降价,能否为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是否又将虚晃一枪,是一个值得观望的问题。

  事实上,经过18次的药品降价,不仅老百姓未能因此而享受实惠,一些“廉价经典药”反而从市场上消失了。有媒体调查发现,在18次降价以来的千余种降价药品中,有很多药品早已退出了市场,被更新、更贵的药品所取代。虽然发改委会同卫生部曾出台措施,以防止降价药品被不合理取代,但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措施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

  诱发药价虚高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医疗体制、药厂定价、医院进价、流通环节中新特药品种混乱等。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在发改委强力推动药品降价的情况下,药品的价格本该可以有所松动的。但在18次降价之后,药品价格为何依然畸高呢?新药层出不穷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医药企业热衷于生产新药是路人皆知的现实:一旦发觉某种药品的利润空间缩小,医药企业就会逐渐减产、停产,更有甚者更改包装、品名或者剂型,然后以新药的面目申报,以达到涨价的目的。一种新药上市一般要经过新药论证、临床实验、药品进医院等“关卡”,这些“关卡”本来是新药上市的重重“质量关”,然而,也正是这些“关卡”衍生出一条“若隐若现”的利益链:在这条新药上市利益链中,医药企业、论证专家、审批部门和医院形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利益共同体,各取所需,共同催生着新药上市。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当越来越多的新药不断上市时,便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遵纪守法、乖乖降价销售的医药企业入不敷出,而生产新药、贵药的企业却能带来巨大的效益,于是,大部分的医药企业只会选择生产新药。因此,要让第19次药品降价取得良好效果,斩断新药上市利益链、防止“旧貌换新颜”、“新瓶装老酒”之类的药品不断出现,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事实上,在利益驱使之下,对医药生产厂家而言,现行的药品定价政策和降价手段依然只能是权宜之计。有关部门应该考虑调整现行的药品定价政策,给一些廉价经典药更多的补贴,为厂家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让他们愿意生产廉价药品。同时,也要加大新医改的步伐,早日促成医药分家,让药品的流通环节规范起来,让医院、医生愿意为患者开出便宜的药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