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物质主义泥潭中的消费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9:33 南方日报

  消费社会学

  王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已经开始出现“过劳死”现象。“过劳死”不但存在于蓝领阶层,而且也蔓延到白领阶层。导致“过劳死”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我在这里所

要讨论的,是“过劳死”所揭示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念的变化。

  从“过劳死”现象可以看出,休闲时间的价值在降低。当然,许多人加班是出于老板的强迫。但不可否认,整个社会对时间的休闲价值,是越来越看轻的。与此相对,人们越来越看重物质的占有,越来越不惜牺牲休闲时间,加班加点,图的就是赚更多的钱,实现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社会正在重蹈西方消费社会所经历过的物质主义轨迹。有鉴于此,了解一下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路径及其后果,当是有意义的。为此目的,本文介绍两本著作。

  我所要介绍的第一本书,是由加里·克罗斯所著的《时间与金钱:消费文化的形成》。在这本书中,克罗斯分析了美国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逐渐走上了重物质、轻时间的道路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英、法等国的工人开展了削减工作时间的运动。但是,由于经济衰退等原因,工人阶级的这种争取削减工作时间的运动很快结束了(相反,倒是教会比工会在争取削减工作时间上更起劲)。为什么呢?因为从1920到1930年代,工人阶级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增加工资比增加自由时间更重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观念的形成呢?克罗斯认为,主要是因为工人阶级参与了消费者社会的形成。他们需要购买物质产品,需要越来越多的钱。然而,经济的衰退、工作的不稳定和失业的风险,使工人觉得赚钱比削减工作时间更重要。道理很简单,失业使得自由时间的价值贬低了。失业使人变成无用的人,无从参与公共生活,使得男人退回到“女人的世界”(厨房和家);在某种意义上,失业是男人的耻辱。这一情况,从反面凸显了工作的价值。

  同时,由于经济衰退、物价下跌,只要保住工作,生活质量就可以提高(可以买越来越便宜的产品)。显然,花钱在心理上具有解放性意义。因此,自由时间的价值降低了,而金钱的意义提高了,人们对工作更看重了。消费文化因此构成工作文化的必要补充。为了养家,为了购买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就必须努力工作,自由时间的价值于是变得不重要了。

  我所要介绍的第二本书,是朱丽特·斯戈所著的《过度工作的美国人》。这本书同样讲述了美国社会是如何走上轻视休闲时间、注重物质占有的过程。

  斯戈指出,1980年代的美国人的消费总量比40年前多了两倍。他们工作,然后购物。工作就是为了花钱,休闲就是为了购物。电脑、电话和电视使得家庭成为终端零售点。为了维持一个越来越高的物质生活标准,美国人越来越延长工作时间,因为维持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标准越来越昂贵。于是,人们越来越追求这种物质生活标准,越来越不看重休闲时间,因为时间是有机会成本的。在维持物质生活标准面前,休闲时间是一种浪费。

  但是,维持这种物质生活标准的代价是巨大的。尽管今天美国人消费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并不比1950年代更幸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人陷入了资本主义的“松鼠笼”。美国资本主义的一个激励机制是美国梦:它是有关物质成功的,而不是有关精神快乐的。在斯戈看来,这个美国梦成为一个“移动靶子”,人们总也抓不住它。原因在于,美国梦的物质标准是不断提高的。人们总是根据他人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物质生活标准。昔日被认为是成功的物质标准,今天可能不过是贫困的代名词。由于人们之间的竞争,美国梦的物质标准水涨船高。

  于是,人们显示出这样的状态:没有永久的满意,因为一旦实现了某个物质生活标准以后,由于他人超过这个标准,立刻就使人们对自己原有的物质标准不满,希望实现更高的物质生活标准。于是,任何消费满意感,都是短命的。这种状况使得人们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工作、赚钱、花钱,再工作、再赚钱、再花钱的循环之中。为了维持理想的、作为成功标志的物质生活标准,美国人自愿放弃了休闲时间,延长了工作时间。也就是说,人们追求工作更长时间,以便赚更多的工资,从而买更多的物质产品。斯戈认为,美国社会陷入了物质主义的泥潭。

  美国社会所走过的物质主义历程及其所面临的危机,或许对我们具有某种启示意义。我们在实现现代化梦想的途径中,是否一定要以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为代价呢?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