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郑州垃圾分类的七年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11:15 大河网-大河报

  

郑州垃圾分类的七年之痒
7年前,一场全民性环保活动在郑州市拉开帷幕。从此,“垃圾分类”这个新鲜的词汇开始流行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很快,一种新型的分类垃圾设施遍布大街小巷、公共场所、社区楼院、商场学校,在举手之间,引导人们用全新的环保理念,改善生存环境。一些精明的商家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经济能量,一方面试图从“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垃圾中淘得“真金”,另一方面也确实对推动垃圾分类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7年后,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这项活动,得到的结论竟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个出自最具发言权的职能部门的评价,个中滋味耐人咀嚼……

  街头

  垃圾分类无人理睬

  只有很少的人在投放垃圾前会注意筒身的标志,一些人表示“反正后面有环卫工清理,丢垃圾还要考虑恁多,太麻烦了”。

  8月18日,记者在郑州街头巡访废旧物品的处置情况。

  在农业路与经三路、文化路、南阳路等人流密集的交叉口,均在醒目位置摆放着多个分类式垃圾筒。

  由于长期疏于打理,许多筒身锈迹斑斑,外壁上粘着道道污渍。这些双口垃圾筒上分别标注着“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字样,但里面的废旧物非常杂乱,不可回收垃圾筒里就丢弃着一些饮料瓶、纸张等可以再利用的物品。

  在建设路碧沙岗公园广场,几个市民将果皮随手丢进可回收垃圾筒里。记者提醒他们应把垃圾分类归置,一个中年妇女说:“不都是垃圾吗?分恁清楚干啥?再说,那些清洁工会收拾的。”

  在花园路、金水路、中原路等主干道,不少分类垃圾筒的应用功能处于闲置状态。记者注意到,只有很少的人在投放垃圾前会注意筒身的标志,一些人表示“反正后面有环卫工清理,丢垃圾还要考虑恁多,太麻烦了”,而更多市民则坦言“不清楚垃圾该咋分类”。

  “我们对垃圾分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01年,光宣传单就给社区居民、沿街商户、行人发放了六七万份,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倡导大家养成垃圾分类的环保习惯。现在看来,这种宣传力度还是不够。”谈及垃圾分类现状,郑州市市政管理局市容环卫处处长于朝臣语气里透出无奈。

  郑州市市政管理局市容环卫处是该市垃圾分类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据于朝臣介绍,2001年年初,郑州市管城区北下街办事处被确定为垃圾分类首个试点,一批垃圾分类容器在该办事处所辖的社区首次“上岗”。2002年,垃圾分类活动延伸到全市60个社区;2003年,开始在嵩山路、建设路、伊河路等路段设置双筒式垃圾箱。到目前为止,已有将近5000个分类垃圾箱在郑州市各条道路上发挥作用。

  “虽说街道上的垃圾筒并没有完全达到分类目的,但毕竟还在使用,最让人遗憾的是当初一些分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社区,到现在基本上没啥作为了,垃圾分类成了一句空话。”于朝臣所称的“让人遗憾的社区”,就是垃圾分类首个试点——北下街办事处。

  社区

  袋装取代垃圾分类

  目前他们在各个社区推广垃圾袋装化,居民们也都养成了习惯,“垃圾分类停止后,小区垃圾的清运就被袋装化取代了”。

  “哎呀,说实话,我们现在垃圾分类运行得不好,不过袋装化搞得还是不错的。”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北下街党委副书记王立磊坦率中透出热情。

  2001年2月,在居民们的一片赞许声中,郑州市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在北下街办事处“诞生”。紧接着,一批垃圾分类容器被安放在数个社区里。

  “这些容器是办事处定做的,全是铁皮大箱,一个就花了2000多元。”于朝臣说,当时,北下街办事处对垃圾分类活动非常支持,他们决心把这件事做成全市社区的“样板工程”。

  8月16日下午,小雨阵阵。记者走进北下街办事处管城街社区商城小区。在小区里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垃圾分类垃圾箱,楼门口的空地上只放着一个蓝色的塑料桶。

  “家家户户的垃圾都装到塑料袋里,放到这个桶里了。”正在楼院乘凉的赵淑珍大妈说,他们小区的生活垃圾不做分类处理,好在大伙儿都比较自觉,没人乱丢乱放,清洁工也很负责,院里卫生搞得还可以。

  随行的北下街办事处城管科科长牛丽红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各个社区推广垃圾袋装化,居民们也都养成了习惯,“垃圾分类停止后,小区垃圾的清运就被袋装化取代了”。

  在北顺城社区管城区法院家属院,一个笨拙的铁皮分类垃圾箱静静地立在大门口。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个容器基本废弃不用,所有垃圾一股脑堆放在同一个容器里。

  “俺这个院的垃圾分类搞了一年多吧,后来绿城的人突然就不来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66岁的家属院看门老人肖永义告诉记者。

  肖永义提到的“绿城的人”是郑州市绿城垃圾资源回收处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公司)。绿城公司是曾参与北下街办事处进行垃圾分类的唯一合作单位。试点刚开始时,绿城公司每天都会派两个回收员到社区收购废旧物,他们按照当时的酒瓶、纸张、玻璃等价格支付给居民一定的费用,然后将这些可回收的物品运走。这种状况持续了将近两年,该公司就退出了。

  绿城公司为何退出垃圾分类试点?牛丽红也说不清楚:“听说这个公司现在已经解体了。他们终止服务后,办事处只好操作分类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到底没有坚持下去,就改成了垃圾袋装化……“

  失败

  绿城公司的经营变味

  该公司操之过急,他们并非没有获得利润,只是嫌挣钱不多,嫌麻烦……“他们不去争取,反而到大街上用非法手段抢别人的生意,这当然是不行的”。

  绿城公司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垃圾处理公司?

  几天来,记者先是通过查号台查询该公司的联系方式,被告知“电话没有登记”,然后拨打其留在管城区法院家属院的电话,得到的回复是“此电话是空号”。

  记者在法院家属院找到了5年前绿城公司留下的一些线索。该公司在“告辖区居民书”中,罗列了市民如何配合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还对回收员的职责做了详细的规定,如“主动搞好垃圾分类”、“负责院内环境及垃圾箱设施卫生”、“收费价格公道合理,严禁缺斤短两,严禁欺诈行为”等。

  “这个公司是私人的,但他们对外宣称是市政局的公司。”据于朝臣说,公司刚运行时还是比较规范的,但不久他们的行为就变了味。

  据了解,绿城公司成立于2000年3月。在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这家公司招收了数名社会无业人员,成立若干外勤收费小组,他们以提供统一服装、提供回收员卡、保障收废品地点等服务为内容,采取威胁、殴打以及扣押物品等手段,强行向市区内废品收购人员收取“服装费”、“回收员卡费”以及“管理费”,对稍有不从者就采取殴打等暴力手段。

  短短的半年内,200多名废品收购人员成为受害人。2003年7月14日,绿城公司5名涉案人员分别被郑州市二七区法院判刑,并被处以1.3万元罚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垃圾分类试点仅仅推行了半年,绿城公司就已经打起了退堂鼓。当时,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垃圾分类真正运作起来太困难了,而且其他办事处没有财力投资,仅仅在北下街办事处“一朵花”上培育,看不到什么效益。他们认为,真正推广垃圾分类,还需要政府的扶持。

  对于绿城公司的抱怨,于朝臣认为该公司操之过急,他们并非没有获得利润,只是嫌挣钱不多,嫌麻烦,“关键还是他们自己没做好,政府肯定是要扶持垃圾分类的。到2001年年底,全市推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已经达到了40个,他们不去争取,反而到大街上用非法手段抢别人的生意,这当然是不行的”。

  分类

  一路走来的7年之痒

  投入和监管落实不到位,不少推广垃圾分类的社区没有专项资金用于更新分类容器,相当一部分纯粹是应付检查。

  据了解,2000年,国家建设部在全国选择了北京、广州、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推广垃圾分类试点。主要的做法是在街道、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设备。

  “郑州虽然不在这8个城市之列,但从1999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并且付诸实施。”至今,于朝臣仍清晰地记得,1999年10月26日,郑州市在绿城广场举行了公益环保宣传活动。当天,郑州市领导亲临活动现场,号召全市以回收废旧电池为突破口,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我们在绿城广场设置了几个回收箱,当天下午就收到废电池600公斤。接着,又在各商场分发了80多个废电池回收箱。”于朝臣说,到2000年,市政部门率先在全市公厕、垃圾中转站、部分社区开展回收废电池活动,安放回收容器800多个。

  “当年7月19日,我们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区市政部门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于朝臣说,当时要求到当年10月底,各区要选择5~10个居民楼院为垃圾分类首批试点,由市政部门组织设计制作“家用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居民院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可回收垃圾的运转处理由绿城公司负责。“从当年第三季度起,垃圾分类被正式列为市容市貌日常检查内容,此项活动成为各区环卫工作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经过近两年努力,郑州市垃圾分类逐渐走上了规范。应该说,市政部门对宣传和推广垃圾分类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于朝臣看来“还远远不够”。他拿起办公桌前一个双筒式塑料分类垃圾筐:“这个给沿街商户发放的分类容器,只使用了不到两个月就不见了。现在几乎所有的沿街商户都不再用这种分类容器,难啊!”

  垃圾分类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朝臣认为除了宣传力度不够,居民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投入和监管落实不到位,不少推广垃圾分类的社区没有专项资金用于更新分类容器,相当一部分纯粹是应付检查,同时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消化链,管理处于一盘散沙状态。

  “我们目前只能寄希望于市民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另外也必须承认,大量的废品收购者在垃圾分类活动中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替政府分了忧……”于朝臣如是说。

  公共场所垃圾分类不尽如人意,居民社区试点全面失败,异军突起的“破烂王”成了推广垃圾分类活动的主力军。那么,这个被市政部门戏称为“无政府组织”的市场,到底能否担当起“拯救”垃圾分类的重任?“关注环保细节事”系列报道之二,明日推出。

  市民必须增强垃圾分类意识

  □记者孟冉文李康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