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自发赈灾可贵自送方式欠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11:22 南方网
  广州日报网络版 朱江平

  在今年夏天广东赈灾活动中,民间的自发赈灾不仅明显多起来,而且规模较大,有一次活动出动的货车和越野车多达80辆。这样的场面,这样的热情,真是令人感动不已。

  民众是赈灾的主体力量,在一些发达国家,慈善资金总量约占GDP的3%~5%,美国的慈善捐赠中,10%来自企业,5%来自基金会,85%来自全国民众,人均捐款460美元,志愿服

务参与率为全国人口的44%。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慈善资金只占GDP的0.1%,人均捐款仅为0.92元人民币,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阶层逐步形成,他们的财富积累和慈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济贫助困的重要力量。这次民间赈灾行动的活跃,参与人士的众多(甚至并不富裕的群众也积极参与),充分说明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慈善潜力。

  这次民间赈灾所体现的精神,固然可喜可贺,然而,自捐自送亲力亲为,直接把财物送进农户的做法,却有值得商榷之处。从行动中出现的问题看,这种做法存在几个不足:一是财物发放可能有盲目性。组织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对发放对象情况未必很了解,哪条村、哪些农户最困难,他们最需要什么东西,心里并没个底,就算事先踩过点,也未必了解得很全面、详细,因而出现了随意发放的情况。二是发放秩序易出现混乱。物资未到达目的地就“一路心软一路发”,既然属于自发发放,村民也就乐于“自发领取”,甚至争先恐后。有次活动,召集人不得不把剩下的物资交给当地政府处理。三是活动的效果打了折扣。亲力亲为,一竿子插到底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消耗,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环节不衔接,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并因此牵制了不少镇村干部的精力,最终还得由政府部门来“善后”,说明其效果可能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

  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也可能出于对现行赈灾体系的某种担忧:担心财物被层层截留,担心时间被延误。这从一个侧面提出警醒:要把民间巨大的捐赠潜力挖掘出来,让人家捐得舒心、放心,就必须完善现有的济贫助困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管理。在国外,非政府组织在赈灾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协助政府、监督相关部门的运作上,而不是亲自去发放财物,一对一地救济灾民。我们目前非政府组织尚不发达,但以政府为主导的救济体系比较健全,并已形成网络,在历次赈灾活动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的确出现过个别截留、私分、挪用赈灾财物的案例,在管理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漏洞,但腐败问题一经查实即依法严办,管理也在不断完善之中,这也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心存顾虑而弃现有渠道不用,为了突出民间性而刻意绕开政府,这从社会管理的成本的角度看也不理智,因为网络体系也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啊。打个未必很合适的比方:已有通向灾区的现成水管,只要向水池里注入水,打开水龙头水就往那边流,但在某个环节或许有些“漏滴”。有人怕水被“漏滴”,不愿把水往水池里倒,宁愿千里颠簸肩挑送水,到头来,哪个结果更为理想呢?(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