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刘默涵现象”也是教育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14:38 南方周末

  □西风

  “我认为小平同志领着我们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了人类的奇迹,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惟有教育还在滞后。”敢说这话,且说了这话能有振聋发聩影响的,大概只有许嘉璐。这不仅是因为许的身份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而且主要是这样直言不讳力陈教育积弊的高官还不多,而且是央视直播。(据8月15日《江南时报》)对教育体制的抨击

或是反思,这些年来是社会热点,但抨了思了,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倒不是教育部门听不进民意,而是国情使然。正如许嘉璐所说,这一方面是教育不能轻率地改革,别的都可以做实验,惟独教育的实验要特别慎重,因为一旦教育失败,耽误一代人;但是又必须改革,不改不行。许老先生说了他在贵州的一次调研,看到孩子们的贫穷和艰难,在场所有的女性几乎都哭了。那里的孩子负担太重想退学,但是爸爸说,孩子,你再咬咬牙,挺住,这样你就可以不走我这条路,不像我这么命苦了。

  许嘉璐先生告诉央视主持人,现在那个学校已经解决了(减负问题)。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相信许先生也知道,类似的情形在边远贫困地区还比比皆是,他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调研就能解决中国教育的所有问题。所以他上了央视。所以他期望通过新闻媒体呼唤更多的人关注义务教育法,思考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笔者注意到,许先生充满感情地叙述贵州的那个农民爸爸,希望孩子挺住不能再像自己这么命苦时,眼中充满了愧疚,因为作为熟悉中国教育内幕的一个高层领导人,他肯定不会用命运来解释那一切。

  这也正是问题的关键:不能因为在不少人心目中认命而力图通过个人苦读改变命运,而忽视在体制层面上和政策制定中反思教育的严重失衡,即不能把国家责任置于一旁。央视前不久着力报道一个叫刘默涵的贫困生,通过个人努力和慈善者捐助,成功考取北京大学,并依靠勤工俭学,发动并设立“默涵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像她一样的山村贫困学子。但她在与央视《面对面》主持人对话时,却由衷认为“各人有各人的命运,关键是你要有信心改变命运”,她甚至觉得自己“能吃饱饭,能上名校”已经很幸福了。

  对于社会改革和制度设计,尽管笔者十分钦佩这个农村女孩子与厄运抗争从不妥协,充满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但隐隐有一种失望:作为北大历史系大四的一名高材生,特别是通过个人实践对中国教育现状有深刻感触的她,依然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慈善募捐、道德感化上。

  当然,做个人力所能及的事,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无论如何是件好事。但要解决好教育的问题,不应停留在慈善募捐、道德感化上。值得指出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政策设计者,在用制度的力量改变农村地区的教育落后面貌。据悉,未来五年,我国将投入2000亿元巨资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状况。到2010年,我国农村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有了这样的国家甘霖,相信刘默涵们就不会再这么引人注目了。

  (P117622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