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通讯:红灯笼空心面 河北藁城手艺薪火相传(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15:08 中国新闻网

  

通讯:红灯笼空心面河北藁城手艺薪火相传(图)

  悬挂在村民家门口的宫灯火红喜庆。张澍 摄

  

通讯:红灯笼空心面河北藁城手艺薪火相传(图)

  晾晒在村民院中的宫面细如发丝,面内中空。张澍 摄

  中新网石家庄八月二十四日电题:红灯笼空心面藁城手艺薪火相传

  记者牛琳

  河北省有个藁城市,藁城人有两手“绝活儿”——扎宫灯、抻宫面。

  藁城屯头村人人都会扎宫灯,藁城耿家庄家家户户抻宫面。屯头人扎出的宫灯火红喜庆,大的像一栋房子,小的如一粒核桃。耿家庄人抻出的宫面耐火而不糟,回锅而不烂,面条细而中空,有道是“藁城的宫面好做,眼(空心)难钻。”

  早在明代,藁城艺人就以精于制作灯笼和挂面驰名燕赵之地。到了近代,这“一红一白”更是享誉四海。而宫灯、宫面之所以被冠以“宫”字头衔,皆因它们当年均是进贡皇宫的贡品。

  据当地人口口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专意赶在正月十五闹花灯这天到屯头看灯会,见其工艺精湛,玲珑别致,不禁龙颜大悦,遂命人精选数盏带回宫廷悬挂,自此屯头的灯笼年年进贡,同时也有了“宫灯”的美誉。

  及至清光绪年间,藁城地方官吏以挂面进贡皇宫,列为宫廷佳品,故得名“宫面”。《藁城县志》曾有记载:“吾邑之挂面,系土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曾进贡清皇室,故名产也。”

  记者慕名来到藁城市梅花镇屯头村——这个中国最大的宫灯生产专业村,只见整个村子都“红红火火”,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火红的灯笼,有的人家的灯笼在门口一字排开,一幅气派的喜庆景象。

  红灯笼,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富裕安康。每逢腊月,各地均张灯结彩迎新年,这时候,成百上千万对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红灯笼就会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甚至飘洋过海。

  在屯头,所有的灯笼都被冠以“宫灯”的雅号。这宫灯不仅指糊着绢纸、镶着玻璃、画着彩画、挂着流苏的八角灯、六角灯,还有桔形灯、球形灯、瓜形灯、走马灯,它们小的如一粒核桃,大的像一栋房子。

  村子里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童,人人都会扎宫灯。说起扎宫灯的绝活儿,村民李小军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自己扎的宫灯挂上了中南海的新华门,他本人也连续九年为新华门维修宫灯。而最让宫灯大王苏振英得意的是摆在山东淄博市张界公园的那对“宫灯之王”,这对灯笼每只高九点八米,直径八点六米,迄今仍是中国之最。

  传统的宫灯制作工艺,需经过五十六道工序,挖竹篾、洗竹竿、钻座眼儿,样样靠手工,费工费时。心灵手巧的屯头人师古而不泥古,在生产中发明了挖篾机、洗竿机等一套专用机械。宫灯生产实现了半电气化,生产效率也提高了近十倍。现在全村一千三百户人家,一千一百户扎宫灯,近二百户围绕宫灯制造专用机械,跑运输,经营原材料,产供销一条龙。

  火红的宫灯给屯头村民带来了火红的日子。屯头村主任苏振国说,现在屯头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网站,网上订货占到百分之五十。宫灯年产量高达一千万对,年产值一亿元人民币,除西藏外红遍了中国大地,还飘洋过海,挂到了香港、澳门、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各国。

  与屯头村的“一红”相较,耿家庄的“一白”也是独树一帜。到了生产旺季,耿家庄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挂满了抻得长长的、白花花的宫面。这面细如发丝,面内中空。尤其奇特的是,它只能用藁城的面粉、藁城的水才能做成,离开藁城,换了水土,掌握技术也是枉然。知情人说,在日本,运用宫面技术竟做不出空心的挂面。

  较之宫灯,藁城的宫面也毫不逊色。除了传统宫面,现又开发出奶油宫面、荞麦宫面、儿童营养面、老年保健面、风味系列面等三十多个品种,年产上千吨,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英美各国。

  目前,这两个村子都在筹划着建立自己的专业生产区,把家庭式分散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集团式生产,实行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完)(河北分社牛琳采潘海涛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