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法国临阵软脚 美国“闻黎色变” 黎以和平路难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15:19 新华网

  

法国临阵软脚美国“闻黎色变”

  8月19日,约50名法国维和官兵抵达黎巴嫩南部边境城市纳古拉。据悉,法国政府此次决定共派出200名士兵参加联合国驻黎部队,当日到达的官兵也是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实施停火以来抵达黎巴嫩的首批外国维和士兵。 新华社/路透

  黎以战事持续了33天后,以色列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斡旋下,终于于8月14日同黎巴嫩真主党达成停火协议,为战火硝烟遮蔽已久的黎以和平带来一丝曙光。黎以同意在黎巴嫩南部沿两国边界划出一道约20公里宽的缓冲区,由黎巴嫩和联合国各派出1万5千名士兵进驻,防止以色列再同真主党短兵相接。就在黎巴嫩士兵30年来首次重返黎南地区之际,多国维和部队却是“只闻楼梯响”,迟迟不见人影。停火协议幕后的主要推手--法国更是临阵退缩,只愿派出区区400名士兵加入维和阵营,真主党依联合国决议缴械的目标顿成泡影,黎以再度坠入暴力循环的可能性也陡然升高。

  华盛顿的学者专家对黎以的停火协议不抱太大乐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国际安全项目高级顾问弗瑞德理克·巴顿(Frederick Barton)就是其中之一。“光是靠黎巴嫩军队和国际维和部队,是无法维持长久停火的。”巴顿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不论从军事、政治还是经济角度出发,对黎军和多国部队来说,要解除真主党武装都是太过艰难的任务。安理会的停火协议只是停止这一回合的冲突罢了。”

  “国际势力的存在,以及黎巴嫩政府承担起应付的责任,都是停火协议能够维持的必要条件。同时,合理的交战规则(rule of engagement)也是必须的。”美国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专研阿拉伯政治的高级研究员大卫·先科(David Schenker)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指出,停火协议没有明白地规定黎国和国际维和部队面对以色列和真主党时的交战规则,导致各国对于派兵黎南裹足不前。他也预测说:“真主党将重新武装,一个多月来的战争不过是徒劳无功的。黎以很有可能展开新一轮的暴力冲突。”

  历史包袱沉重,法、美“脚软”

  “法国将在黎巴嫩扮演一个能名留青史的角色,它应该十分积极地执行维和任务,并协助黎以战后和解(reconciliation)。”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东论坛主任朱迪斯·季泊尔(Judith Kipper)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必须有一个得到各方同意而清楚的使命(mandate),才能有效地运作。”

  法国在联合国框架下积极地运筹帷幄,最后同美国齐心协力敲定黎以停火协议,本是功德一件,备受各国推崇。但人们原本对法国能派出至少3500名士兵加入维和部队的冀望,却在法国军方的谨慎回应下落空。法国国防部长米谢勒·阿利奥-马里(Michele Alliot-Marie)日前在接受本国媒体访问时表示,只有先明确维和部队的任务,法国士兵的生命才有保障。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美国总统布什连日来一再好言相劝,法国仍是不为所动。

  “一些国家在黎巴嫩和其他地方有过不太好的维和历史,使得他们不愿再出兵。”先科解释道,“法国在黎巴嫩确实享有一定的可信度,也曾在黎巴嫩历史上扮演特定角色。但是缺乏清楚的交战规则使得他们犹豫不决。”

  华盛顿许多专家一致表示,法国显然不愿重蹈覆辙,把自家子弟兵送到交战国当炮灰。法国在过去30余年曾多次派兵到海外参与维和任务,在曾是法国殖民地的黎巴嫩也不例外,目前仍为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简称Unifil)提供约200名士兵。1983年,驻贝鲁特的多国部队受到恐怖性的爆炸攻击,其中法国的维和部队死了58名伞兵。1990年代初期,法国派驻在波斯尼亚的维和部队也曾传出惨重伤亡的消息,约有84名士兵不幸罹难。一连串失败的教训导致法国军方对于联合国维和部队严守中立、不参与任何冲突而仅限自卫的规定,产生质疑。

  美国自身对于出兵黎巴嫩更是毫无兴趣。“我们自己在黎巴嫩有过一段(不好的)历史。再说,美国也无法在全球反恐战中再开一道前线。”先科解释道,“此外,对黎巴嫩人民来说,美军在当地的存在恐怕太过挑衅了(provocative)。”先科曾于2002至2006年供职于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是拉姆斯非尔德在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事务上的重要幕僚。

  美国在黎巴嫩的经历较法国来得更为惨痛。在1983年的贝鲁特爆炸案中,241名美国士兵,其中包括22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不幸身亡,不但创下美国自二次大战硫黄岛血战以来,单日死亡人数最高的记录,也是美国本土以外死伤最为惨重的一次袭击事件。经历此一重大教训,美军如今“闻黎巴嫩色变”,再次驻军黎巴嫩的计划无异是美军大忌。

  “国际社会为了急着达成停火协议,创造了这么一个不完整的解决方案。当各国的外交官把这个协议带回国后,他们的国防部长一看,发现这个维和任务会造成数百、数千名自己的士兵死亡,自然会反悔,”巴顿直言道。

  真主党将“浴火重生”?

  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fil)于1978年成立,当初成立的宗旨就是确保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南部,并协助黎巴嫩政府恢复在此区的权威。28年后,Unifil再度陷入相同的暴力轮回中,并再次被赐予同样的任务。虽然这一次安理会的决议赋予了Unifil“采取必要行动”以防止暴力冲突发生的权力,但它是否能在黎巴嫩军队的协助下彻底解除真主党武装,多数专家似乎都不看好。

  “将黎国军队和多国维和部队结合在一起,是个好主意,但现在我们需要更清楚地了解,他们到底能不能使用武力,逼迫真主党缴械。”巴顿质疑道,“毕竟,以色列同真主党缠斗多年,也没能成功迫使真主党缴械。”

  巴顿认为,黎以之间的问题并不只是最近这一次战争的结果,而是双方过去20多年来冲突的延续。而真主党于近年来转型成功,不仅在黎巴嫩政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真主党有两名代表进入黎国内阁,在128席的国会中占有14席),同时大举投入社会发展,开办学校、医院。真主党在黎巴嫩民间扎根已久,巴顿判断黎国政府一时将难以消除真主党的影响力。

  “黎巴嫩政府必须要提供其军队一个逼真主党缴械的动机。黎巴嫩政府必须要比真主党花费更多的精力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上,这是个十分艰难的工作,”巴顿指出。

  先科也坦言道,各界对于黎巴嫩军队不应该有过高的期待。“从黎军的能力和黎国政府的政治意志(political will)来看,促使真主党缴械的目标将难以达成。”先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黎巴嫩政府在决策缺乏共识时,不敢付诸行动,害怕让黎巴嫩再次陷入内战。目前看来,黎军(使真主党缴械)的有效性并不明确。没有任何迹象显示黎国士兵会主动对抗(confront)真主党。”

  黎巴嫩政府本由天主教徒长期把持,于1960年代开始受到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的挑战,进行了该国从1975年到1990年长达25年的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运动(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于60年代末开始在黎巴嫩南部活动,引来以色列的介入,和1982年入侵黎南,直到2000年才撤出。据估计,20多年的内战导致超过10万黎巴嫩人死亡,90万人流离失所,在这个总人口仅387万的中东小国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疤。

  “国际社会(停火)的努力只是让黎以形势‘打回原形’(status-quo),真主党无疑将重新武装(re-armament)自己。而另一边,以色列日前对真主党的打击反映出它对伊朗和叙利亚暗地里支持真主党的顾虑。”先科分析道。

  黎巴嫩:阿拉伯国家和伊朗的争斗场

  外国势力长期介入黎巴嫩也使得黎以冲突更加复杂。8月19日,以色列军队不顾停火协议的限制,空降一组突击队员进入黎巴嫩东部,行动中造成一名以色列突击队员遇难。以色列官方稍后表示,这项行动属于自卫性质,目的在于截断伊朗和叙利亚对真主党的装备补给。华盛顿一般相信,叙利亚和伊朗是真主党背后的金主兼弹药库,支持真主党以黎南为基地,长期对抗以色列。

  季泊尔表示,以逊尼派穆斯林为多数的阿拉伯世界中,很多国家都对真主党被伊朗和叙利亚利用,成为两国政治利益在黎巴嫩的代言人(surrogate)感到不满。季泊尔进一步说,要解开中东国家之间的矛盾,必须先解决巴以问题,并出台一个重建黎巴嫩的计划,让真主党能够融入主流政治圈中,放弃其武装抗争。

  “伊朗和逊尼派阿拉伯国家正在进行一场战斗,彼此互争区域影响力。”先科说,“日前沙特登高一呼,希望召开紧急阿拉伯国家高峰会,以帮助黎巴嫩战后重建,显示出他们不想让伊朗独占所有的功劳。”

  先科也对伊朗和叙利亚暗助真主党表示忧心:“这两国表示会继续支持对抗以色列的‘反抗运动’(insurgency),目前看来,它们离政策达成已经不远了。伊、叙两国对黎南当地的影响力还是颇大,可能削弱国际维和部队的努力。”

  巴顿认为,伊朗和叙利亚的作为明显地伤害了世界和平,国际社会不应坐视不管。“我们如果只是冷眼旁观,迟早还是会被卷入的。”巴顿因此呼吁美国政府积极协助黎巴嫩政府--一个经过民主程序选出来的政府--进行战后重建,以拉回黎巴嫩民心,并且试着更了解叙利亚和伊朗,包括直接同叙、伊两国对谈。

  季泊尔也直言外交手段的重要性。“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必须谈出一个协议来,以色列也应当同叙利亚谈判。”季泊尔说,“至于伊朗,则应该由美国出面与之协商。”

  曾服务于五角大楼的先科则承继了布什政府的一贯立场,强调美国不应同伊朗或叙利亚谈判。他说,黎以冲突引开了各界对伊朗核武项目的关注,伊朗十分欢迎这个发展,暗示美国在此时同伊朗协商黎以问题,正中了伊朗的下怀。

  (徐琳/《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6年第31期)

  相关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美国布什呼吁尽快向黎南部部署维和部队

  

法国临阵软脚美国“闻黎色变”

  点击图片进入相关专题

  来源:中新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