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权威声音不应滞后于传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08:59 国际在线

  作者:朱启禧

  23日下午,“吉林市松花江水支流被污染”的消息,在哈尔滨迅速传开。“吉林段松花江又污染了,水不能喝了”,虽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是,部分市民涌入超市,抢购矿泉水、牛奶、饮料等所有可以喝的东西。(据8月24日《新京报》)

  “松花江又污染了,水不能喝了”,这样爆炸性的传言,对于经历过全城7天大停水的哈市市民来说,怕是很少有人能无动于衷。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无法分辨信息真假的情况下,先储备些水再说,依此角度看,部分市民的抢购行为实乃人之常情。

  所以,对当地部分居民的抢购行为,我觉得无须多言。我更关注的问题是,当地政府此时正在做什么?

  让我们看看报道中的原话,“昨日(23日)晚8时许,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部署调派矿泉水源等安民措施。”,“昨晚8时25分许,哈尔滨电视台发布重要新闻,通报‘吉林市境内松花江支流——牛河化工污染事故,已及时得到控制;松花江中未检出特征污染物。哈尔滨市区自来水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市民可放心用水。’”。

  从以上报道,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事实:早在当日下午,松花江又被污染的传言已经迅速传开;而等到政府发布信息时已经是晚上8时多。可以说,这中间的几个小时,是传言大肆流传的几个小时,是权威信息缺席的几个小时。

  几个小时的时间,看似不长,但在紧急时期,却是无比的漫长。此时,公众得不到真切的信息,只能被传言裹挟;发生抢购行为也就无足为奇。

  而此事若发生在别的城市,或许有情可原。但哈尔滨不同,它经历过一次特大停水事故;在面对类似的信息上,它应该有成熟的经验从容面对。

  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发布信息的重要性,不再像过去那样藏着掖着,这是一大进步。但是面对危机事件,不能仅仅能满足于公开,还应该在时效性更进一步。概括地说,政府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不应老落在传言后头,不能老是充当“辟谣话筒”。

  危机事件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都可能发生。而现代社会信息传递便捷,公众很快就会得知。如果公众不知道准确的情况,就会在一边瞎猜。这种瞎猜可大可小,处理不当,就会酿成公共危机。

  这次哈尔滨部分市民的抢购行为实则一面镜子:这就是政府权威信息滞后于传言的恶果。而为了杜绝类似事件的重现,它提醒我们,政府在信息的发布上,除了公开,不可轻视的还有时效。惟其如此,事件的伤害面方可减少到最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