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间助学:如何惠及更多学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10:50 南方新闻网

  民间助学:如何惠及更多学子?

  ●政府扶助重点是“最贫困生”,“次贫困生”目前还有赖于民间资助

  ●个人和基金助学各有“软肋”,专家认为民间助学机制还需完善

  本报《助贫困学子圆梦》系列报道以6贫困生均有人帮扶的结果告一段落。但贫困生年年有,本报报道的也不过是其中极小部分。6贫困生之余,还有更多为学费发愁的学生不为人所知。

  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一直是一句被挂在嘴边的口号。这个口号之下,政府财政能惠及到的是少数最贫困生。而那些“次贫困生”上大学的梦如何圆?光是依靠媒体年复一年的报道,部分热心人的善意够不够?还是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让“次贫困生”的资助更加规范,甚至形成机制?记者就此问题展开了调查采访。

  第一年学费在哪里?

  考得上大学,上不起大学的现实通常贯穿贫困生的整个大学求学时期。但在贫困生高中毕业,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年里尤其突出。记者采访的多个贫困家庭显示,贫困生的“贫困”,在这个时间点上尤其突出。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贫困生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同高中比,无疑是一个“飞跃”。记者采访的多个贫困家庭,在子女上高中期间,基本比较吃力。通过捐助或者减免,这些家庭供子女读完高中属于“勉强应付”或者已经入不敷出。大学学费通常是高中学费的数倍,高额学费无疑让贫困家庭更加困窘。

  其次,是贫困生大多数无法在大一入学前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记者对系列报道中的六贫困生进行回访表明,拿到入学通知书后,能通过被录取学校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获政府资助贫困生不到五成

  大学入学学费是贫困生的一个坎。为了减轻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压力,珠海在2004年制定《关于解决我市低保家庭子女考上大学入学难问题的通知》,对低保家庭子女考上大学给予扶助。2005年,重新制定《珠海市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实施办法》,新规定将扶助范围扩大,扶助标准提高,对贫困生给予大学本科一次性补助6000元,大专一次性补助4000元。珠海斗门、金湾等区也相应制定区级扶助政策。

  不管是市一级,还是区一级,资助的都是辖区范围内最贫困的学生。如珠海市教育、总工会、财政和民政四部门联合的政府资助,就明确规定:对持低保证的特困家庭子女,以及因自然灾害、重大突发时间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上大学。

  2005年,珠海全市共有70名考上本科、125名考上大专的特困家庭学生享受了政府资助。今年,珠海市教育工会有关负责人估计,享受政府资助的本科生不超过60人,专科生不超过100人。而今年仅斗门一个区,向有关部门递交资助申请的学生超过400人,预计市、区两级政府资助人数不超过一半。

  “次贫困生”出路在民间

  享受低保的贫困家庭子女被看做“最贫困生”的话,不够低保条件、但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或许可被称为“次贫困生”。在政府财力有限,尚只能关注“最贫困生”的情况下,多数人把“次贫困生”的扶助目光投向民间。

  珠海市斗门区教育局今年开通爱心热线,就是希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8月初至今,该热线已陆续接到社会捐助反馈10多个,其中更有斗门女老板一次性“认定”18名贫困家庭上大学子女。此外,民间助学基金天威助学金今年资助“次贫困生”超过20名,弥补了政府资助暂时不能顾及的部分“盲区”。

  民间助学的个人和基金之争

  民间助学,以个人捐助为主,还是基金运作为宜,还是两者互相取长补短,寻求最佳组合?记者昨日采访的多位人士表达了自己看法。

  受访者:坤叔,真名张坤,东莞著名民间助学人士,1998年开始助学湖南凤凰贫困生,目前个人资助48人,每年花费10万多元。马登科,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生、讲师。丁伟庭,珠海市慈善会副秘书长。顾蒸蒸,中国青基会宣传部部长。梁女士,斗门旭日陶瓷有限公司老板。

  个人助学更透明?

  记者陈述:本报系列报道之后,珠海、江门、中山等多个市民致电本报表达捐助意愿,民间的助学情绪比较高涨,见报的六个贫困生均有人愿意资助。但个人意愿之下的实际行动,捐助者们多有各自的附带条件。甚至曾有老板表示愿意捐助10名贫困生,但因为自身家庭变故改变主意。个人捐助,无疑有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

  正方:总共去过凤凰38次、组织“助学凤凰行列”的坤叔,用实际行动饯行个人助学的理念。坤叔认为,“最安全、最透明、最可行有效的方式就是‘一对一’,因为里面不存在第三者,不存在不公平,也不存在贪污腐败。”

  反方: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生马登科认为,“一对一”的捐助方式很容易出现“沙堆现象”,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一旦被媒体报道出来的贫困生,马上成为大家视线集中的焦点,很多人一哄而上捐助某一个人,这样捐款大大超过贫困生所需,而类似情况的其他学生却得不到帮助。

  基金助学更稳定?

  记者陈述:昨日,记者对系列报道中的6名贫困生进行回访,其中4个明确表示,个人无偿捐助和申请基金贷款两相比较,他们更愿意接受后者,更希望以这种形式完成学业,同时实现对社会的回报。去年,珠海市慈善会天威助学金正式成立,这个旨在独立筹措和吸引社会资源,通过严格审定和妥善使用专项资金,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民间基金,每年为市内贫困生提供20万元扶助。

  但民间助学基金的申请对象和条件设置,以及资金流向等也受到部分人质疑。

  正方:珠海市慈善会副秘书长丁伟庭认为,民间助学基金能比较好地解决个人助学不稳定的问题。他认为,民间基金至少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准确确定受助对象,以及避免社会救助资源浪费、出现重复资助等现象方面更胜一筹。

  以天威助学金为例,所有的受助者都要经过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的逐一审核,通过申请学生所在区镇的社会事务办以及学校了解其家庭状况,确定出“矮子里的矮子”,救助符合条件又最需要救助者。但他同时表示,民间助学基金也存在资金筹措问题,天威基金每年有固定启动资金20万,但“如果有200万,就可以做200万的事”,扩大救助学生层面。

  反方:坤叔昨天表示,他和朋友们不止一次尝试过成立助学组织,建立助学基金会,但屡屡失败。与境外基金会有过接触的他认为,如果在国内有操作完善的民间助学基金会,他愿意加入。“但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可能的!就算成立,三五年也要流产的。”

  ■个案

  个人资助不排除向基金转变

  今年一举资助斗门18名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的斗门旭日陶瓷有限公司老板梁女士,此前曾向记者表示联合朋友、成立助学基金的想法。昨日,记者采访时告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个人没有权利成立基金,接受社会捐助。梁女士表示已获悉相关规定,目前也仍坚持以与学校合作,“一对一”帮扶多名贫困生的方式。她认为,目前这种方式比较便捷,对教育局和学校等也比较信任,但同时承认,今后如果能联合的捐助者和受捐者逐步增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有规范的管理当然会好一点”。

  ■观点

  个人捐助和公益基金都应鼓励

  中国青基会宣传部部长顾蒸蒸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个人捐助和公益组织设立的基金都应该鼓励。她建议,应倡导社会上的个人捐助意愿通过已有的公益组织来实现。

  以中国青基会倡导的“希望工程”为例,顾蒸蒸介绍,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实行免费后,“希望工程”的帮扶重点将以资助贫困大学生为主。“希望工程”对贫困大学生的“一对一”帮扶有严格规定和程序。

  她表示,青基会建立联络通道,在每一对捐受者之间建立起“捐赠结对卡”,捐赠者能详细获悉受捐者姓名、地址、学校以及具体家庭情况,受捐者也能知道捐赠人基本情况。还要求受捐者填写“承诺卡”,要求其承诺与捐赠人通信、孝敬父母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但强调受捐双方的平等性,引导受捐者独立人格的培养。

  顾蒸蒸表示,以上制度有利于规范助学基金运作。同时认为,民间助学基金的资金保证和制度透明性是消除个人捐助、吸纳社会资源的前提。

  采写:记者胡群芳实习生曾莹莹

  图:

  珠海民间助学基金天威助学金今年资助“次贫困生”超过20名。

  本报记者文波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