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射雕》数次重拍折射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10:58 浙江在线

  京华时报8月24日的消息说,新版《射雕英雄传》的主要演员昨天齐聚外景地内蒙古红山军马场。制片人透露,除了南帝和老顽童,演员基本已经确定。这次重拍,距上次2002年版不到四年时间。自《射雕》被拍成电视剧以来,其版本日益增多,坊间只好以演员名字或年代命名,比如黄日华版、李亚鹏版,或83版等等。

  事实上,这种老剧新拍并不是偶然现象,在影视圈已成一股风气。比如《上海滩》

、《林海雪原》、《一江春水向东流》、《铁道游击队》、《白蛇传》等等,都有重拍版。而新版《红楼梦》也将于今年11月开机。至于金庸的一些主要武侠小说,其电视剧版本至少都有两个。

  我们当然不能笼统地认为,老剧就不应该新拍。一些经典老剧,因年代的久远,在观感上与当代似有一些距离,而且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经典作品的理解难免有差异。今天重拍这些老剧,加入一些时代元素和现代演艺技巧,让人们在饶有兴趣地欣赏中接受经典的熏陶,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这种重拍一多一滥,问题就出来了。

  应当看到,许多新拍老剧并不成功,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观众,多有批评。编剧们费尽心思加入的一些时代元素,演员们费尽心思演绎的一些技巧,人们并不买账,更多有微词。比如,有的时代元素仅仅变成了一些爱情戏,甚至三角恋。

  如此新拍的背后,并非是简单的认知的不同、理解的差异。有许多实际上是受着商业利益的驱使,为着赢得市场这个目标,而不惜偏离原作,甚至曲解和歪曲原作。只不过贴上了“创新”的标签。这样做,不仅把经典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甚至颠覆了,也使许多观众在心底里相抵触。

  当然,那些制片人、投资方等等,并不是傻子。获得利益,大赚其钱是不少人的根本目的。因而,他们的原则是,什么有市场,什么能赚钱,就拍什么。影视圈之所以刮起重拍风,如此青睐老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剧有“经典”品质。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故事和情节的夺人。一句话,本子很好。

  如此重视老剧本子,折射的正是市场上新创作剧本的缺乏。当然,这指的不是新剧本数量少,而是质量上乘的本子的稀缺。不能不看到,我们有很多剧本的原材料——文学作品,数量有余,品质不足,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不信你去问一些导演,他们多半会说,找一个好的故事真难!因而我们经常能看到另一种副产品,这便是某个剧拍成功了,同题剧便纷纷上马。仅从剧名上就可见一番,比如有了“妻子”,就有“母亲”、“大姐”、“大嫂”,有了“中国式离婚”,就有了“中国式结婚”等等。

  创作经不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以及创作的趋同化或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文艺创新之源的枯竭,也说明文艺、影视界有了相当的浮躁之风。如果我们不能静下心来搞创作,只是热衷于生产快餐作品甚至即时作品,如果我们不从体制和机制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的优秀文化如何去延续?如何去发展?如何去创新?!我们怎能用这样的文化作品去涵养国人,滋养后代?我们的文化产品又如何能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或许,这是老剧重拍成风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更值得我们深思熟虑之。


作者: 陈家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