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借市场经营和谐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03:22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董碧水 通讯员 顾复琪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加速,民工生存问题、治安问题、子女就学以及民工荒等一系列问题日益显露。对外来务工人员,歧视和冷漠虽然越来越少,但如何善待民工?仍然缺少途径。外来人员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生态圈,可以说是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力邦村”探索了一条由政府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外来务工人员融入了当地社

会,诸多难题得到有效化解。

  通过为外来工提供廉价的住宿条件吸引外来工居住,进而企业通过开发商铺、酒店等配套服务,来吸引这些人消费,最后实现赢利

  “力邦村”在浙江省奉化市西坞街道,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村庄。这里聚集着来自全国17个省的2800多名外来务工者,外界习惯上称它为“民工村”。这里看起来与别的社区并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它却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近年来,它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参观学习。

  给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低廉的价格:住宿费每人每月18元,每餐2元,如此低廉的收费,在城市里很难想象,然而,3年来,“力邦村”一直如此。更让外来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看似赔本赚吆喝的服务,竟然由一家企业来提供。此外,在政府的配合下,这家企业还为外来工举办了各种培训、学习活动。

  为“力邦村”提供服务的是奉化市力邦投资有限公司。2002年,为解决一些企业的后勤保障问题,西坞街道建了三幢民工公寓,供外来工居住。公寓建好后,政府自己没有经营,而是采取依靠社会力量经营,这就是“力邦村”的市场化运作。当年10月,力邦公司取得了“力邦村”的经营权。

  “按照目前宁波市场的水平,6角钱一个床位,2元钱一顿饭肯定不赚钱。”力邦公司董事长蔡烈烽坦言。“力邦村”,住的公寓像大学生宿舍,2元钱的伙食可任选一荤一素一汤,米饭吃饱为止。

  但蔡烈烽算了另一笔账:按“力邦村”全部住满算,目前一年宿舍的收入是60万元左右,全部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用和宿舍的维修;食堂的饭菜尽管定价很低,靠规模效益并不亏。同时,“力邦村”村口的商铺出租,一年可收入60万元,全部用于还公司的贷款本息;村口的酒家,一年还有近40万元的收入,算下来,这基本就是力邦村一年的利润。

  在蔡烈烽眼中,“力邦村”是一个消费链组成的市场——企业通过为外来工提供廉价的住宿条件吸引外来工居住,进而企业通过开发商铺、酒店等配套服务,来吸引这些人消费,最后实现赢利。

  为聚敛人气,“力邦村”定期为外来工举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培训。社区还开办了电子阅览室、书刊室,成立了读书俱乐部、文艺俱乐部、青年文学社,网吧、台球室、卡拉OK室等文化体育设施则免费或者以低廉的价格向村民开放。根据外来人口90%是年轻人的特点,力邦社区专门成立了青年中心,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创办了《力邦青年》。

  “看似赔本赚吆喝,但大量居民的集聚,他们所带动的三产远远超过了我们原来的想象。”蔡烈烽说。

  “从接手经营开始,就把这里的村民当成了自己的客户,取名‘力邦村’的用意,也是要消除对外来人员存在的歧视色彩,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

  除了租金便宜、生活便利,吸引外来务工者的,还有“力邦村”提供的安全感和被尊重感。

  河南姑娘刘丽娜,4年前到奉化打工时住进了“力邦村”,让刘丽娜想不到的是,她作为一个外来务工者可以参加“力邦村”的竞选,并且竞选当上了力邦村的团委书记。如今她还是浙江省优秀团干部,在工作上她也从一个普通工人奋斗到了公司的中层。刘丽娜说,住在“力邦村”,从来没有感觉到当地人对外来人员的歧视。

  蔡荣华,“力邦村”后勤服务公司总经理、力邦村社区居委会常务副主任。从“力邦村”建立时起,他就开始为村里的大小事务不断忙碌,人称“力邦村”村长。采访中,蔡荣华说话时,从没有出现过“民工”、“农民工”、“外来劳务工”这些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习惯性称呼,而只有一个词:“村民”。

  “从接手经营开始,公司就把这里的村民当成了自己的客户,取名‘力邦村’的用意,也是要消除对外来人员存在的歧视色彩,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蔡荣华说。

  尽管每天要花两个小时在上下班的路途上,但4年来,江西女孩顾韦丽从没想过要换个地方租房子。2002年2月,顾韦丽从江西上饶来到宁波,应聘在一家公司做物料管理。繁忙的工作、单调的生活,在没有朋友、亲人的生活圈内,顾韦丽过着工厂、寝室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让顾韦丽最难接受的是社会上一些人对打工者的偏见。

  经同乡介绍,经历了一个多月独处生活的顾韦丽,将家搬到“力邦村”。“感觉像学校,居住的都是和我一样的外来务工者。”“力邦村”给了顾韦丽第一个好印象,而更好的感觉,则来自村民的自治。

  “村里的居委会都由我们自己选,问题由大家一起解决。”为让居民有主人的感觉,“力邦村”实行的是民主自治管理。

  3年前,“力邦村”就在政府支持下,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外来人员自治组织——力邦社区居民委员会,设有宣传教育、治安调解、计生服务和物业管理4个委员会。居委会班子包括书记和主任在内共7人组成,其中包括村民代表选举产生的4名外来人员。居委会除了解决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收费、规章制度等问题,对突发重大事项随时开会讨论。“力邦村”里的外来务工者同时还可以通过居委会与用工企业交涉,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力邦村”还成立有团委、青年中心、妇联、工会等等众多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增加了外来务工者维护权益的途径,平时则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外来人口,正逐渐成为我们新一代进城务工大军的主体。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已经不属于农民工的范畴。如何为新一代民工提供服务,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是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投资者、用工企业、政府和社会五者的和谐共赢

  网吧、邮局、医务室,超市、酒店、俱乐部,还有精致漂亮的灯光球场、青年中心、文化宫,村里仅篮球队就有七支男队、一支女队,还成立了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如今的“力邦村”俨然是城里新建的大型时尚社区。

  依靠市场机制集中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力邦村”先行了一步。而几年的运转实践证明,“力邦村”的市场化运作,赢的并不仅仅是经营商。

  西坞街道党委书记蒋加明说,“力邦村”已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招牌,企业招工的法宝。据悉,“力邦村”建成后,累计吸引了100多家企业落户西坞。而外来人口本地化,又有效地缓解了当地民工荒。

  同时,“力邦村”也帮助企业丢掉了“企业办社会”的包袱。据专家测算,按以往的办法,企业各自建员工宿舍和配套设施来安置总共3000名员工,需要300亩土地,而一个力邦社区只用了50亩土地。

  社会管理部门更是高兴。“力邦村”自建村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治安、刑事案件,累计居住的约5000名村民中,没有一人因违法受到治安处罚。

  有关专家认为,通过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人性化服务,“力邦村”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投资者、用工企业、政府和社会五者间的和谐共赢,是新形势下加强并改进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有益探索,其理念、思路、方式,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要求,顺应了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

  奉化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利权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力邦村”体现了新时期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全新管理理念。不仅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劳作着、生存着”,而且让他们像大多数的城市居民那样“生活着、享受着”。“力邦村”的实验,就是通过民主和法制,把外来人员的政治意愿吸纳到正规的政治渠道中来,共同建设民主政治和和谐社会。

  本报杭州8月25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