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讲古台:“广片”前史(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06: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视觉媒介里电影还是唯一的载体,制作纪录片成为一种宣传任务。上世纪50年代,一批省级电影厂相继建成,1958年广东电影制片厂(后来改称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广州诞生,成立当年当月就拍摄了纪录片《五一在广州》,如果说这还是带有即兴性质、新闻特点,那么连续拍摄几年才完成的《雷州青年运河》则是一部大制作了,片子记录了广东湛江雷州地区人民修建大水库和青年运河的壮举,片子采用了航空拍摄,把工程规模的壮观、农田建设的规整展现出来,值得一说的是,原来一部本作为即时报道性的短片,由于题

材本身的宏大,拍摄人员与时并进,跟拍了全过程,点面兼具,细节丰富,颇见功力和感染力,成为一部有较大容量和思想内涵的纪录片,在当时传播广、影响大。还有一部《一江两岸大竞赛》,反映的是“大跃进”主题。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珠影陆续拍摄了游记片《广州风光》、《古镇春风》,反映艺术创作活动的《石湾雕塑》等。虽是三几株幼苗,但可以感觉到“百花齐放”,也开始福荫了纪录片这块宝地。只是好景不长,十年动乱,一切又几乎“归零”(指生态而非数量)。1972年,在全国学大寨热潮中,珠影拍摄了《罗定学大寨》,还有1974年的《襄黔铁路》,1976年的《鄢陵县豫剧团》是跨省取材。别人也来广东取材,如《新时代的画卷》(1975年),对画家和画作的介绍中,就有对广东老画家关山月和广东青年画家深入生活写生作画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珠影的两部新闻纪录片《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1972年)和《扁担精神赞》(1975年)在当年颇有影响,分别记录了女电工带电作业的惊险和敬业以及河南林县供销社工作人员为山区群众服务的细节和场面,给人印象深刻而正面。

  如此说来,在电影载体独大的年代里,广州本土的纪录片数量实在是不多的,作为唯一的电影厂,珠影的纪录片年产量与故事片一样,不超过个位数。而当战争或政治风暴的主战场北移后,外人对广东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广东或广州再次享受“化外”待遇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