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根捞竿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09:00 解放日报

  “母亲河”黄浦江,在闵行吴泾镇拐了一个弯。这里是上海主要的水源地之一,汩汩江水润泽了上海这片土地。

  来到位于大江转角处的吴泾公园,江岸樟木扶疏,堤外江水洁净。凭栏远眺:远处水天一色,近处轮舸往来,不时还有水鸟掠过江面。但谁又能想到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致”:由于地处江水回旋死角,垃圾杂物都洄流至此,水面上常常漂浮成片的塑料袋、白

饭盒,甚至还有烂木头和动物尸体……

  变化,缘自一个人——吴泾人熟知的孤老王显明。1999年至2003年,王显明在此打捞黄浦江各类垃圾400余吨,处理江中动物尸体200多具。

  变化,更缘自一群人——黄浦江岸的环保志愿者。2001年起,无数环保志愿者追随王显明的脚步,来此打捞垃圾。

  一根捞竿变成了一批捞竿,一个人的身影变成了一组群像。

  王显明的力量从何而来?众人的力量因何集聚?这一力量又怎样传递?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吴泾镇。

  力量之“源”

  在当地人带领下,记者来到王显明在吴泾的最初住处,龙吴路5530弄。那幢楼的四楼房屋,如今已经易主。但当年,王显明每天就是从这里步行40多分钟来到吴泾公园江边捞垃圾的。

  四年,无论寒暑,无论风雨,王显明每天带着自制的捞竿和垃圾车,为“母亲河”“梳妆清理”,甚至身患肺癌绝症也未曾放弃。年逾花甲,数年如一日坚持同一件事情,王显明哪来的这股力量?

  镇政府工作人员冯联清第一次偶遇王显明时,也有同样的疑问。他向记者回忆道,那是1999年4月的一天,在吴泾公园散步到江边,看到了正在打捞垃圾的王显明。面对冯联清的询问,王显明边捞边答:“我是孤老,住在吴泾。居委会和街坊邻居都很关心我,我要回报社会,我觉得自己捞捞垃圾就可以让人们喝上干净的黄浦江水。”

  采访中,不止一人向记者提及,王显明多次说“要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回报社会,应该是王显明最初的力量之源。

  那么,支持他坚持四年的力量又缘自何处?

  王显明的徒弟吕信荣告诉记者,王显明十分“固执”,凡是认定的事,他总要坚持到底。记得有一次打捞垃圾时,王显明的手脚被利器割破,感染化脓,肿胀得厉害却还坚持打捞。王显明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半途而废”。

  镇政府工作人员陈斌追忆,2001年10月,王显明已感胸部不适,咳嗽带血。经诊断为晚期肺癌,癌细胞已向淋巴转移。但王显明却对陪他看病的陈斌抱怨,“医生为啥不给开刀,做完手术就可以好起来,像以前一样捞垃圾……”

  王显明的力量,还来自于他对“母亲河”的拳拳之爱。吕信荣回忆,为减少体力消耗,王显明卖掉了房子借居江边农舍,为的是“就近捞垃圾,夜里也可以睡在枕上听听母亲河的涛声”。2002年7月,王显明在江畔捉到一只不认识的小动物,托人送到上海野生动物鉴定所得知,这是黄浦江流域久未出现的貉。专家说,貉的重新出现说明环境正在好转。为此,王显明十分欣慰,也更加确信,每个人做一点,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力量之“聚”

  2006年8月24日,气温高达35℃,风吹到脸上也是烫的。正午时分,黄浦江大潮。“今天还会有人来江边捞垃圾吗?”记者问吴泾镇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没有回答,径直把记者带进了吴泾公园里,一群“绿马甲”正在江岸边挥汗打捞垃圾。志愿者陈晓莉个子娇小,捞竿从江水里捞起垃圾后,有近十公斤重,弯得像一张弓……

  在公园门卫室,记者看到一本“保护母亲河”活动登记册。这本登记册专门用于记录前来打捞垃圾的志愿者姓名、活动时间等。但记者发现记录下的名字中很多是化名,如:“小点点”、“小丸子”、“安安”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显明去世后,登记册已记满了整整三大本。”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众多原本不相识的人走到了一起?

  对于王显明的做法,并非所有人一开始就能理解的。王显明把垃圾倒在小区垃圾箱,邻居有怨言。他把5米长的捞竿竖在楼道里,居民有意见。但王显明没有争辩,继续天天去捞垃圾。他用钢筋、铁丝围成“垃圾车”,自己清运垃圾;回来前,又把捞竿洗干净放进楼道……

  王显明的韧劲,改变了周围人的态度,也吸引了周围人。

  邻居老太有一辆童车,一直舍不得送人。她却把童车拆了将轮子送给王显明:“轮子装到‘垃圾车’上,也算我作点贡献。”

  2001年4月,镇上友爱实验中学的10名中学生,组成青少年浦江护卫队,帮助王显明捞垃圾,江畔孤老的身影开始不再孤单。如今,5年过去了,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学校环保志愿者的活动却从未中断,人数也从10人变成了全校师生。

  2002年,吴泾公园也成立起志愿者服务队。从不解到观望,再到亲自参与,68岁的服务队队长张更大说:“要像‘王老头’那样,能做一点就做一点。”

  王显明的环保信念,让更多人聚集在一起。2002年4月,上海游牧人户外活动俱乐部考察黄浦江生态,沿江走到吴泾时,看到了正打捞垃圾的王显明。第二天,俱乐部的年轻人来到江边,和王显明一起打捞垃圾,至今前来打捞的俱乐部会员已超过千人。俱乐部负责人吴浩斌说:“老人知道自己力量有限,他是希望通过这个行动唤起更多人。”

  2002年,家住华漕街道的吕信荣时年65岁。从家里到吴泾要换三辆车,单程就需2个小时,当年6月他来到江边,正式拜师追随王显明。从此,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大潮,吕信荣早早赶来,风雨无阻。吕信荣说,“每捞起一网垃圾,‘母亲河’就会干净一分。”

  曾经有身边人不理解:“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一个孤老,能做多大的事?”王显明回答:“环境是每一个人在享受的,保护环境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一点事情,这个力量就变得非常大。”

  王显明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也是吸引众多追随者的力量所在。

  力量之“传”

  千人走路,一人带头。吴泾公园里的捞竿从一根变成了二十多根;拿捞竿的手也从一双发展成了无数双。王显明的“力量”不断传递。

  冯联清回忆起王显明最后一次捞垃圾的情景:

  2002年12月21日,躺在吴泾医院病床上的王显明听说潮水要来了,不顾众人劝说从病床上爬起,径直来到江边,捞了一个多小时。体力不支的他,捞几竿就要扶着栏杆喘口气。

  2003年1月27日,弥留之际的王显明念念不忘:黄浦江的水大家都要喝,志愿者活动不能停……

  

一根捞竿的“力量”
如今,王显明的遗愿变成了现实。这“力量”何以能传承?社会的认可、政府的支持。

  王显明去世后,区、镇政府为他开追悼会;镇党委还专门起草“红头文件”,号召全镇干部群众向“绿色环保卫士”王显明学习。一支由镇各居民区、村庄、党政机关和工厂企业组成的2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也随即成立,接过了王显明的捞竿。

  王显明生前有一个愿望:希望驾船去江心和对岸,清理捞竿捞不到的垃圾。后来,社会各界集资4万元、打造了一艘“王显明”号清污船,定期安排志愿者上船打捞垃圾。如今,镇政府又出资购买了七条清污船。当初的一艘“王显明”号清污船变成了一支清污船队;和志愿者一起活跃在吴泾300余条河道上的,还有政府招聘的257名专业河道保洁员……

  这股力量如燎原星火,还将不断传递。游牧人俱乐部的会员屠先生说,虽然王显明“走”了,但他相信这项公益环保活动不会停下来。近日,他正在联络更多的朋友,参与到“母亲河”保护活动中来。

  居委干部胡新花感触深刻。一次,她带儿子出去玩,十几岁的孩子看到黄浦江里的垃圾说,“怎么能乱扔垃圾呢,要向王伯伯学习,保护母亲河。”

  漫步于吴泾公园江岸,黄浦江涛声依旧。尽管王显明已逝去,但他彰显的力量却从未消逝……

  

一根捞竿的“力量”

  “绿色环保卫士”王显明。资料照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