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贫困者如何挣“面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09:05 大河网-大河报

  据8月24日《楚天都市报》载,武汉市的田女士因“女儿嫌我没气质,都不让我送她去学校”而到美容医院,打算通过美容,换取女儿的尊敬。田女士说,其女儿现年13岁,几年前,他们夫妻俩双双下岗后,全家一直靠她卖面窝维持生计。

  而另据8月25日《大河报》报道,下岗10年的任运成、闫晓翠夫妇,一直在新乡市火车站批发市场靠卖快餐维持生计,今年他们的小女儿恬恬考研成功;正在中科院某研究所读

博士的大女儿丹丹,明年也将拿到学位证书。

  编者:两则新闻对照着看,让人感触良多,大家又怎么看呢?

  杜明骏(职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下岗职工很多,做美容的人很多,被孩子看着不顺眼的也不少,但像田女士这样因为被孩子看着不顺眼而去做美容的下岗职工,却不能不说是一个个例。下岗职工如果是因为生活际遇存在着问题,而无奈地做出一些不平常的举动,完全应该得到社会的同情,可像这位女士这样就不得不让人怒其不争了。试想,如果她的孩子嫌她不是大款、不是大腕、不是大官怎么办?难道为了满足女儿的不合理要求,还要去偷钱抢钱、去参加超女比赛、去行贿买官不成?相比之下还是任家夫妇的教育方法值得肯定啊!

  李灿华(市民):贫穷是任何社会都会出现的问题,以上两则新闻,实际上是人们面对贫穷的两种选择。或者奋起,就像卖快餐夫妻俩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供养两个孩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了夫妻俩自信,影响了孩子,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成绩。另一种态度却是掩盖贫穷,就像那位田女士,为了照顾女儿的面子,竟然要去做美容!掩盖贫穷既是自欺欺人,只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贫穷并不可怕,面对贫穷勇敢地面对是最好的做法。

  树叶(网友):两个下岗家庭的距离,其实是做人的理念的距离。这里无意臧否要去做美容的母亲,因为她毕竟也是让人同情的。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放在今天,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无论贫穷富贵,都要有一颗正直向上的心。在艰苦的条件下,把两个女儿培养成材的父母,就坚持了做人的信念。从他们的身上,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做到了“不为贫贱而移,不为富贵而淫,不为诱惑而动”。

  谢春生(教师):类似的家庭成长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究根到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来自家庭。父母对孩子身心的培养以及思想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田女士应仔细反思这句圣言。

  二是来自学校。现行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教育出了奢侈、焦躁、冲动的一代年轻人。孩子以让母亲整容来达到自己攀比虚荣的目的,正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三是来自社会。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鼓励“人人为己”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自尊心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强,也异常脆弱。社会对他们的不适当期望,使他们不断自我膨胀,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在这一点上,我们似乎都有责任。

  王晓君(大学生):我想说几句“题外话”。夫妇下岗10年来卖快餐挣钱供女儿读书,而不要国家一分钱补助,从程序上讲并不是美谈。下岗职工自强不息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但这正刺痛了社会保障机制的软肋。在社会福利保障没有覆盖到广大弱势群体时,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满心希望着下一代通过教育规避贫富的“代际转移”。其实,这两则消息透露出一个共同的信息,在当今教育乱象丛生、因教致贫、教学质量大滑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作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依然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真理,渴望下一代从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希望依然没有破灭。

  编者:谢谢大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