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孟母堂”难承如此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10:39 南方新闻网

  来信/来论

  近年无论是蒋庆先生掀起的读经热,还是改头换面的国学班、私塾书院,甚至近日对孟母堂举起黄牌引发的讨论,都表明国人对国学复兴的热情,但国学复兴热情的背后,却承载了太多:“熏陶人文性、人格提升、教化世道”的功利价值意识。

  其实,国学若作为个人兴趣,提倡未尝不是好事,但一旦提升到“熏陶人文性、人格提升、教化世道”的高度,学者们未免太不自量力了。记得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向话语圈子里的朋友提议,通过三面镜子来反思自我:其一是中国的传统,其二是外域文化,其三是距我辈最近,同时也最易被漠视的则是沉默的大多数,尤其后者更应是反思话语圈朋友们说话的一个重要尺度。

  我想对传统和外域文化的继承,若没有结合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的民生,无论它是多么的绚丽与迷人,自然难以在现实中生根发芽,那样的文化或传统只是象牙塔里几个学人、腐儒把玩的小雅致,虽博雅但因道德高调,自然缺乏实践行动的土壤,自然难以维系下去。而对于“被漠视的沉默的大多数”,不仅是同情和需要说真话,更觉得以行动来改变不好的现状。

  面对那些提倡“熏陶人文性、人格提升、教化世道”这些功利追求,我认为:与其钻进故纸堆里品读僵死的教条,不如睁开眼睛,多看看我们大变革时代下的人情风貌,自然比那些“陈言高义”切实得多。君不见丛飞、白芳礼老人的事迹,不感动得你落泪么?

  宋金生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