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师的“土”与小资的“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02:17 中国青年报

  史亦非

  时逢季羡林先生95岁诞辰,各种颂扬的文字扑面而来。友人送来一本北大版的《东方学人季羡林》,其中有些故事以前听过,但再读竟又生出一番新的感慨。

  据说,无论圈里圈外,抑或是季羡林本人,都不否认他“土”。怎么个“土”法呢

?比如说他总穿一套中山装,几十年没有变化;比如说他从不做出学问家的样子,指手画脚;比如说对家里的陈设他从不刻意追求时尚;比如说饮食习惯只钟情老家的绿豆小米粥……总之,日用常行待人接物不做作,很自然,很朴厚,很单纯。

  有个故事说已故学者张中行生前曾应一家小书店之托,拿了十来本季羡林的书专程到季老家请他签名,签名后,当听说书店的人还在门外等候——“季先生像是一惊,随着就跑出来,握住来人的手,连声说谢谢。来人念过师范大学历史系,见过一些教授,没见过向求人的人致谢的教授,一时弄得莫知所措”……

  大师的“土”包涵了很多内容,《东方学人季羡林》的作者把这概括为“一种朴厚的农民气象”。因为曾经留学德国十载的季羡林经常说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坦坦荡荡毫不掩饰。更如北大教授袁行霈所说,“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可见这“土”着实是一种境界呢!

  由大师的“土”我却想到了小资们的“酸”。在一些文化人的小圈子里,常常可以遇到一些酸不拉唧自以为是的小资,每每碰上他们瞧不上眼的人或事——诸如,对流行文化不知一二啦,对品牌名店一窍不通啦,谈吐中不会即时蹦出个英文单词啦,消费不够时尚啦,下馆子不忘打包啦,回家后不开手机啦,穿着不很摩登啦……于是,小资们最喜欢撇撇嘴不屑地嘀咕一句:“农民,真够农民的!”小资们很热衷趾高气扬地以此贬低别人的“落伍”、“保守”和“老土”,反衬自己是多么有品位,多么前卫,多么不俗。殊不知,这和北京街头小市民的口头禅竟惊人的相似——比如挤公交汽车的时候,比如在银行等待叫号,比如在医院排队交费……碰上个搞不清楚东南西北经验不多的外地人,伶牙俐齿的北京小市民便会斥之以:“农民,真够农民的!”真的,在中国迈向城市化的今天,用“农民”挖苦人也算骂人不用脏字。

  很显然,“农民”成了某些人(尤其是小资们)嘴巴里的贬义词。让我们深思的是大师很惬意自己身上流淌着“农民儿子”的血脉和“土包子”的“气象”,而小资们则很是以此为耻的。大师所以成为大师,其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名扬天下自不必说,其待人接物也常常体现出实实在在的美好品行,比如季羡林。

  一些学人在做学问和做人上是分开的,学问做得好,人品却未必做得好,这也是无法苛求的事实。更有一些学人因为好虚名,慕虚荣,人品做不好,学问也做不好,这却是有着内在逻辑的。大师追求的是内心的和谐,小资们追求的是闪亮登场;大师崇尚的是淳朴恬澹,小资们渴求的是哗众取宠;大师欣赏本色天然,小资们羡慕外包装的热闹;大师总是诚实地说:“这个我不太懂”;小资们则喜欢一口一个“哇塞”地起哄……所以大师对普通人真诚,他在心底里认为自己就是普通人,就是“农民”或“土包子”,“伟大无需装饰”——这就是大师的“土”所以涵盖着气象万千的根据。

  而小资们努着劲儿,咬着牙根儿,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学问做不出多少没关系,但绞尽脑汁,闪展腾挪,炫耀张扬。好虚名,慕虚荣,装腔作势——这便是小资们“酸”的由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