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读史热”:谁让历史变时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02:39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薛明 贾大雷

  哈尔滨市几家大型书店的畅销书柜一直是流行文化的风向标。2006年,这个风向标指向了历史。几乎所有书店的畅销书专柜都被大量的历史书籍全面占据。“读史热”拉动了市民的图书消费。

  几年前,二月河所著的“康雍乾”系列帝王小说,也曾掀起一股读书热潮。但这次的“读史热”与前一次的戏说不同,更加注重学术性、历史真实性和人文思考。同上次更多人看“热闹”相比,这次以易中天《品三国》为首的历史书籍的热销,更能说明市民阅读走向的变化。

  历史书籍最畅销

  记者走访了哈尔滨市多家书店,发现许多书店都将最抢眼的位置安排给了“历史读物”,部分书店甚至辟出历史书籍专柜,让市民可以“重点”选择。在南岗新华书店,选购这类图书的读者络绎不绝。王先生在“历史读物”区驻足了半个多钟头仍不愿离开,有好几本书让他爱不释手:《品三国》、《正说清朝十二帝》……“这些书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解读,很有新意。”该书店负责人说,最近书店卖得最好的一本书是《品三国》,“上架刚3天,就销出3000多册”。他告诉记者说:“历史书籍种类繁多,大多是介绍某一段历史的,而今年大家都集中购买《品三国》系列丛书,主要是因为该系列丛书涵盖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很多枯燥的历史内容以诙谐幽默的形式来表达,学生、耄耋老人等各个年龄层的读者都成为历史读物的忠实读者。”

  据学府书店历史书籍销售柜台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历史书籍成为百姓关注的最大热点,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光盘成为书店吸引读者的看点。马上要上初三的69中学生陈惟书给自己选了《史记》和《左传》的文白对照本,他认为读史书不仅让他了解历史,还能提高文学修养。

  电视为史书热加温

  通俗历史类图书为什么一下子就得宠了?哈尔滨出版社的王铮认为,现在的这股通俗历史读物的火热是电视拉动的。喜欢历史的读者本来是小众,而一旦沾上“通俗”的边,那就是成为畅销的基本保证。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同名电视剧出来前,仍然只是在小圈子知名。可当电视剧《围城》播出后,钱先生的另一本被归入字帖类的小书《石语》,一年竟然卖了10万册。所以说,不是人们对历史一下子感兴趣了,而是因为电视的影响力太大了。

  “易中天《品三国》”在《百家讲坛》这个央视的大舞台上烧起了熊熊烈火,万千观众如痴如醉于他儒雅风趣的解说当中,在飙升收视率的同时,也带动了这类书籍的热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无外乎都是人的历史。易中天正是抓住了三国人物的性格心态,并以此为主线,把人物给品活了。中国人学历史是矛盾的。我们一方面为拥有这么深远的历史而自豪,另一方面又为史海的广袤无边而莫衷一是。易教授无论是先前的读汉还是现在的品三国,都能把错综复杂的事物关系独树一帜地通过人物这条基本主线给梳理清楚,并且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受众,并且引发受众,特别是广大普通受众重新对历史产生阅读、理解、研究的兴趣。

  通俗历史书自降文化身价

  对于历史书籍热销的现象,省社科院文学所郑微研究员认为,其实老百姓一直对历史有兴趣,这可以从评书、相声等传统曲艺中有大量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中看出来。只是以往像“翻译体”那样的史学著作以高居庙堂之上的嘴脸,让普通读者对其只能敬而远之。前些年大量“戏说”电视剧的胡编乱造产生的一个正面的效果是激发了公众探寻真实历史的热情。从《百家讲坛》成名的阎崇年等人的“正说历史”,是对此前“戏说历史”现象的“拨乱反正”,而易中天等人的“俗说历史”,又是对“正说”的一种调整———降低了文化的身价,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这类读物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自然更受读者欢迎。目前,《品三国》已经大热,“品读中国书系”也跟着走俏。她认为:“在这样一种‘文化失重’、人心浮躁的社会转型期,易中天凭借其实力,使得既讲又写的主流文化题材《品三国》赢得读者,实在了不起。”她对易中天用通俗化的语言解读深奥的历史非常佩服。“易教授非常聪明,他很明白社会受众面的需求,这对当代学者作家而言,具有积极的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教授说:“真正的通俗历史作家,其作用在于降低学术的身价,以市场为媒介传播真实的历史及其背后的人文思想,在此前提下,无妨让历史俗点,再俗点!”

  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加大,刺激了相应的生产。历史普及作品的生产也就这样开始。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解放使原来只重研究、只重史实而不考虑读者的写作方法逐渐被市场淘汰。《万历十五年》是在许多文史爱好者中很有口碑的一本书,主要原因是这本不给历史盖棺定论的书让国人发现,原来历史中的人物并不是可以简单地以好坏来定义的,原来历史事件是可以从多元角度去解剖的,原来历史的意义是可以从多个层面去提取的。

  历史也可变“时尚”

  在“读史热”之前,书市最热的流行书籍,多是青少年喜欢的韩寒、郭敬明的青春文学,或是海岩的言情小说。现在的阅读越来越带着一种“时尚”意味,这回的读史热也不得不说有很多“时尚”因素。

  2004年底出版的一本名叫《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图书,出人意料地火了,随后更引发了一系列“正说系列”的通俗历史图书产生—————《帝国政界往事》、《历史的坏脾气》、《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等等。历史题材书籍成为畅销书的主流。

  读者普遍认为,这回“读史热”中很多书籍传递的信息,充满了人文化、人本化的新型观念在里面。史学家们不是让人感觉居高临下、高深莫测了,他们笔下的人物也还原成了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有伟大也有可耻的活生生的人。这在以前的历史书籍和教材中,都是很少见的。

  正如易中天所说,他的成功之道在于不摆学者身架,主动和老百姓对三国的知识体系“对接”。也许,正是这种学术与民间的“对接”意识,才造就这新一轮的“读史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