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拼车”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08:52 青年时报

  “拼车”,节省了大量的道路交通资源,缓解了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压力,让车主节省了费用,让搭顺风车的人花费极少的钱就解决了上下班的难题。可以说,于公于私,“拼车”都是利远远大于弊的,也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宗旨相吻合。正因如此,“拼车”在很多国家都备受鼓励,在德国、新加坡,赶上交通高峰期,即使是私家车,空车上路也会被罚款。美国也有类似规定,车中有两三个人就可在专用车道行驶。在韩国,不仅私家车可成为“顺风车”,就是出租车也可由多位乘客“拼车”,名曰“合乘制”。可以想象,随着城市不断

扩大带来的交通不便和交通拥堵的越来越严重,“拼车”的生命力将会越来越旺盛。但我国各大城市的客运管理部门非但没有鼓励“拼车”,反而屡屡指责“拼车”不合法,甚至表示要“严厉打击”,这样的态度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其实客运管理部门对“拼车”现象如此感冒,原因并不复杂:说得好听一点,是“拼车”干扰了正常的出租车营运市场,损害了出租车司机的利益;说得难听一点,则是“拼车”游离于客运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外,直接导致了客运管理部门在诸如管理费方面的利益受损,动了他们的奶酪。这样的解释或许客运管理部门听了会大光其火,但事实上,在“执法往往意味着利益”的语境下,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

  没有人否认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拼车”仍然存在一些风险,比如人身意外伤害之后的赔偿问题。但凡事总有一个利弊的平衡问题,“拼车”带来的好处,不管是当事人的便利或成本降低,还是整个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乃至尾气污染的减少,甚至是交通资源的集约利用,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拼车”存在的些许弊端,显然与“拼车”带来的好处是不成正比的。况且,诸如人身意外伤害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完善保险制度予以解决——现在“与国际接轨”动辄就被一些部门挂在嘴上,在解决“拼车”后顾之忧方面,为什么客运管理部门不能向国外取取经呢?

  “拼车”的势头在我国方兴未艾,并且可以预见将继续红火下去。作为客运管理部门,应该跳出部门利益的小圈子,意识到“拼车”起到的种种积极作用,进而完善相关制度解决“拼车”的后顾之忧,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拼车”不合法,甚至要“严厉打击”。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苏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