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饱尝不识字苦头 28岁打工母亲1年级做女儿校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09:24 新华网

  

饱尝不识字苦头28岁打工母亲1年级做女儿校友

  朝阳区北皋村的京华小学已于近日开学,在该校一年级新生的教室里,坐着一名28岁的学生,孩子们都称她“赵阿姨”。“赵阿姨”叫赵喜,9年前来京打工,她说自己尝遍了不识字的苦头,现在无论如何要上学。赵喜8岁的女儿也在这所小学读书,现在3年级。图为赵喜和女儿一起学习。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饱尝不识字苦头28岁打工母亲1年级做女儿校友

  赵喜和她的同学一起大声念拼音。赵喜今年28岁,她的39位同学只有六七岁。

  ■因不识字屡失工作机会受触动 ■母女同校,女儿已上三年级

  朝阳区北皋村的京华小学已于近日开学,在该校一年级新生的教室里,坐着一名28岁的学生,孩子们都称她“赵阿姨”。“赵阿姨”叫赵喜,9年前随夫从河南来京打工,她说自己尝遍了不识字的苦头,现在无论如何也要上学。赵喜8岁的女儿也在这所小学读书,现在已是3年级学生。

  教室坐在最后排 大声念拼音

  8月24日上午,记者在京华小学见到了坐在一年级教室最后一排的赵喜,她比周围孩子高出一大截,乍一看还以为是来听课的老师。这是一节语文课,像其他学生一样,赵喜很卖力地大声念着黑板上的拼音。

  赵喜说:“学校的于校长说,我学会拼音,不认识的字就能查字典自学了。”平日里赵喜学习很认真。在她的语文作业本上,记者看到每页的边缘都写着“á”。原来由于长期说方言,赵喜一直发不好这个二声,她就不停地琢磨如何发音,边念边写,不知不觉本子全写满了。“我觉得最难学的是英语,老是记不住,26个字母我只能背出前面几个。”

  赵喜的一个“同学”告诉记者,看到赵阿姨跟他们一块儿上课时,大家都觉得奇怪。现在孩子们每天早晨见到她,会礼貌地喊一句“阿姨好”,有时候还会好奇地问,阿姨你多大了,结婚了吗?作为京华小学一名正式学生,如今赵喜将与其他孩子一样上学放学,学习同样的课本知识。

  缘起一字都不识 屡失好机会

  由于家庭贫困,赵喜只在8岁的时候上过一个月的学,大字不识一个。28年来她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签名要女儿代笔,做两位数的加减法,她也要用最笨的方法算,至今她还不敢一个人出门。

  “要论干活,她比谁都能干,在我们学校收废品时,杂七杂八的物品她都能很快分好类,码放整齐。”京华小学的于校长介绍。由于能干,赵喜总是能遇到好机会。17岁时她在广州一家工厂缝雨伞,工作2年后便开始管理百十来号人,作为管理者她负责登记每名工人每月工作量,由于不会写大家的名字,也不会算术,她当即向领导说明了这个原因,并提出辞职。

  这次入学前,她每天干着捡破烂的活,一天收入20元,有人看中她干活麻利,推荐了一份一天能收入一百元的工作,就是帮忙剪录像带片,好的部分留下,不好的剪掉。可那人首先便问她能看得懂报纸吗?她当即转头就走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太大了,无论如何我至少也要上两年学,让自己能识字,看懂报纸。”

  为了让赵喜安心学习,如今家人默默承受了更多压力,丈夫常常中午都在外干活,公公每天干着掏粪的活。而赵喜每天清晨4点多就起床,去打扫村里的公厕,这样每月可赚300元。“虽然这2年读书赚不了钱,但今后我一定能用知识补偿这段时间。”

  起初不想让妈妈上学

  记者:现在每天你跟妈妈一块上学吗?

  女儿:她每天骑自行车带我去学校,下午一块儿回家。

  记者:当初妈妈怎么跟你说的?

  女儿:她说,让妈妈也识几个字好吗。

  记者:你支持吗?

  女儿:那时我不想让妈妈上学,因为她上学,别的同学就会嘲笑我。他们说,你妈妈都这么大了,还读一年级。

  记者:现在呢?

  女儿:校长、老师告诉我们人人都要学习,同学不再嘲笑我。我觉得我妈不丢人,学习是件好事。

  线索:于女士

  ( 张丽)

  

饱尝不识字苦头28岁打工母亲1年级做女儿校友

  民工子弟上学尴尬依旧:“谁能来帮助我们?”

  在北京慈云寺桥附近的一个社区里,记者见到了在这里卖菜的小张夫妇。他们到北京打工已有5年了,以前卖苦力、做小买卖、摆地摊,什么活都干过,这两年才在市场里卖菜。

  记者与小张夫妇正聊着,两个又黑又瘦的孩子跑到我们面前,说:“西瓜送到12楼了,还有啥要送的?”小张老婆心疼地说:“没有了,歇会儿吧!”这两个是他们的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记者问他们:“上学了没有?”他们一边打闹一边说:“上了,在俺们村里上的!”

  “既然你们在北京,怎么不让孩子在这里上学呀?”记者问。小张老婆叹了口气:“难呀!他们不要!”据小张老婆讲,自从到北京打工,孩子一直托给家乡的亲戚照顾。后来,她听一起卖菜的姐妹说,外地孩子想进好一点的学校,必须有关系,要不连门都不让进,就给了她一个老师的电话,可结果还是四处碰壁。

  小张老婆一边把菜搬到阴凉的地方,一边告诉记者,去年3、4月份她到那位老师所在的学校咨询,看门的大爷说:“现在外地的学生还没收,等门口贴通知吧。”于是就给老师打了电话,可连续打了几天都无法接通,她只好撇下卖菜的活,一天要去门口10次,看看通知贴了没有,生怕没看见错过了。一直到6月份,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她就隔着大门问门卫何时招外地一年级的学生,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年级早就招满了,不招了!”

  正方反方:上学重要,还是达标重要

  由于城市中现有的公立学校受场地、班级、老师队伍等限制,造成大批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公立学校接受“达标”的教育,将孩子送回家乡吧,又无人照看。左右为难之时,他们的第一期望是子女能够入学,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是在“有学上”之后才能考虑的次要问题。

  保证学龄儿童就近入学,这是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也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很多城市的公办学校接纳能力有限,而且要收取高昂的借读费,使得很多打工子弟无力接受公办教育。打工子弟学校则满足了孩子们求学的愿望。地方政府如果不想办法来努力保证所有孩子都能上学,反而只知道要拿“办学标准”说事,用150万元启动资金和200米跑道的要求“管死”打工子弟学校,那么,孩子们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山东一对残疾夫妇收捡破烂18年供女上学

  新华网济南8月14日专电(记者苏万明)山东省桓台县周家镇荣家村一对残疾夫妇,靠18年收捡废品的微薄收入,培养出了一个女大学生。

  近日,记者来到他们家,穿过堆着废铁桶、纸箱和酒瓶等废品的小院,见到男女主人时不由得心酸:现年52岁的荣子文向左歪着半边身子,左腿一斜一拐地趋来;女主人王桂芳,佝偻着上半身,倾斜着挪了出来,42岁的她身高仅1.3米多。随行的村干部说,荣子文小时候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王桂芳患有先天性脊椎畸形。

  “这就是全部的家当了!”指着院子里的废品,荣子文说,除了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天,他破例给自己放一天假外,18年来从没敢偷过一次“懒”。记者看到,荣子文的小屋家徒四壁,只有那辆破旧的三轮车比较显眼。南亚文盲近4亿 占人口27%3岁儿子不肯识字被打死 父亲称只是不想孩子受苦政府应承担打工子女上学责任不拆两道“坎” 打工子弟上学难万余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考问政府

  来源: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