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朽的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00:48 大江网-江西日报

  

不朽的英雄
老红军曾福祥,97岁

  

不朽的英雄
老红军钟发镇,88岁

  

不朽的英雄
老红军刘家祁,94岁

  

不朽的英雄
老红军王承登,90岁

  

不朽的英雄
老红军钟明,92岁

  

不朽的英雄
老红军黄锡满,90岁

  

不朽的英雄
长征路上每公里都长眠了一位兴国籍战士,这是兴国县将军馆正前方耸立的“模范兴国”大型群雕,群雕由“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师”三面军旗及69人组成的群雕构成,三面军旗象征着兴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组建了3个师,群雕正面是由39人组成的反“围剿”战斗场面,背面是兴国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

  暗淡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远去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70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举世闻名的长征,许多细节早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中,只有那些英雄的形象在我们的记忆里依旧鲜活、清晰。我们骄傲地看到,在长征的英雄群体中,有许多是江西籍红军。历史必将永远铭记:英雄的江西人民为长征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怎样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我们不会忘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当年中国革命之火在江西大地熊熊燃烧,无数优秀的江西儿女踊跃参加红军、无私支援革命。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中国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建立,红色中华定都瑞金……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里,红土地敞开博大的胸怀,哺育着红色革命艰难成长。在中央红军的行列中,江西籍红军是主力和中坚。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数万江西籍红军泪别故乡,毅然跟随党中央踏上征程。让我们看看这些数字吧:中央红军人数最多时不过12万人,而仅兴国县先后就有5万人编入。红3军团6师即兴国模范师共5000多人,除少数干部外,几乎清一色是兴国人;瑞金有3.5万子弟参加长征;而参加长征的每5名中央红军战士中,就有1名于都籍战士。

  我们不会忘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万里长征是红军指战员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且不说雪山草地、生命禁区,且不说物资匮乏、饥寒交迫,且不说围追堵截、狂轰滥炸,就说那强渡大渡河吧。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宽约300米,水深十来米,两岸群山耸立,河道陡峻,险滩密布,水流湍急,素称“天险”,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大平天国石达开部曾在此全军覆没。江西籍红军熊尚林率领16名勇士乘一叶扁舟,冒着敌军的密集火力,顶着急流险浪,神勇无比地划向对岸,为后续部队渡河打开了前进的道路,使敌军在大渡河消灭红军的企图归于失败。“大渡河十七勇士”为中国革命立下显赫战功,留下了“大渡河上孤舟勇,踩波踏浪杀敌人”的美名。长征中,数万江西籍红军和全体红军指战员一样,凭着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翻越万水千山,征服千难万险,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我们不会忘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是红军将士用生命铺就的,也洒满了江西儿女的热血。据不完全统计,仅兴国县就有1.2万名烈士牺牲在长征路上,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就达47人。相当于长征路上的每一公里,就长眠了一位兴国烈士的英魂。瑞金则有1.08万英雄倒在长征路上。江西籍红军、著名的兴国模范师师长钟元洪,淹没在茫茫草地。江西籍红军、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梁焕财,牺牲在大渡河畔。江西籍红军、原江西军区特务团团长邓岷山,捐躯在会理城下。江西籍红军、原江西军区国民经济部部长欧阳崇庭,殉职在贵州水城县郊。江西籍红军、兴国模范师政委谢远崧,倒在长征最后一仗——直罗镇战役……红土地上的英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诗篇。

  古今中外,人类曾有过许多英雄的传奇般的壮举。但所有的壮举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举,使人们看到一个近代以来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的古老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举,完全是为了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自动自觉的行为;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举,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一笔敢于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奋勇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

  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无情的岁月催老了长征的英雄,即使是当年活泼可爱的红小鬼,现在也是久经风雨的耄耋老人。但正如一位二战名将所说:“老兵不会死,他们只会慢慢地消失。”当我们面对巨大困难有点手足无措的时候,当我们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当我们过上舒适生活滋长享乐思想的时候……那些英雄的形象总是出现在眼前,他们在提醒、激励我们:别辱没了我们英雄的前辈,多为江西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些贡献吧。也许,这正是我们纪念这些英雄的现实意义。本报记者罗德斌

  不朽的长征,不朽的英雄。

  刘家祁:工农红军百姓亲

  在瑞金市一座普通的民房里,我们见到了老红军刘家祁。尽管今年已是94岁高龄,刘家祁依然耳聪目明,对70年前的记忆依旧清晰。

  1929年,中国革命风起云涌,17岁的刘家祁秘密加入了共青团,在瑞金开始从事革命工作。中华苏维埃定都瑞金后,刘家祁加入了红军,跟着大部队担任宣传和组织工作。

  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刘家祁随部队参加了长征。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刘家祁的脚被炸成重伤,不能行走,部队只好把他安置在湖南蓝山县田心铺一位姓周的群众家里。

  红军撤离了,躺在担架上难以动弹的刘家祁很快被敌人搜出,但在群众的保护下,没被处死。周家人赶紧把刘家祁送到后山藏起来,每天冒着生命危险给他送粮食,并采草药为他疗伤。后来形势稍为缓和,周家人把刘家祁从山上接到家里住下。但周家很贫困,小孩又多,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刘家祁不忍心,便出去要饭,靠当地人的接济生活下来。后来一家姓钟的人家收留了他。钟家经济稍好,帮刘家祁治好了脚,又送他学做裁缝。

  但刘家祁决心返回瑞金寻找党组织。为了减少阻力,他与善良的田心铺乡亲不辞而别,他一路帮人做衣服赚点路费,在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在1937年回到家乡瑞金。

  刘家祁很快和地下党组织联系上,加入了红军游击队,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刘家祁又随队改编成新四军,开往抗日第一线。

  解放后,刘家祁回到赣州公安处工作。他没忘记当年救助他的湖南亲人,给他们写信并寄上钱物以示感谢,几十年来,刘家祁一直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黄锡满:舍生忘死寻常事

  “当时,敌军前面阻,后面追,我们是一路打,一路走,还要爬雪山、过草地……”今年90岁的老红军黄锡满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回忆起长征途中枪林弹雨、九死一生的经历,难掩内心激动的心情。从他依然挺直的腰板依稀可见当年戎马生涯、叱咤风云的军人风采。

  他,就是原红军一方面军第九军团长罗炳辉的警卫员黄锡满。他出生于宁都县长胜乡一个贫寒家庭。13岁就参加红军,先后经历过五次反“围剿”,参加长征的那年,他还不到18岁。

  1934年底,苏区中央红军长征队伍一、三军团在前面开路,五军团和中央机关居中,黄锡满所在九军团负责掩护大部队前进,阻击尾追的敌人。

  “敌人四面夹击,还有飞机加大炮的围追堵截,阻击战打得十分激烈。”经过多次战斗,突破了敌人一道道封锁线,九军团也因善打阻击战而闻名全军。在湘江战役,九军团负责阻截右翼的敌军,掩护部队过江,战斗整整打了两天两夜,硬是没让敌军越雷池一步。而这一仗,部队损失兵力过半。

  在娄山关阻击战中,黄锡满身负重伤,险些牺牲。那时,我军刚在娄山关山头筑好简易工事,敌军就攻上来,只见漫山遍野都是敌军涌来。敌人冲上山头到阵地前,红军就和他们拼刺刀,用马刀砍,把敌人赶下山头。在激烈的战斗中,黄锡满身体多处负伤。坚守到第三天,黄锡满和军团部的几名警卫员受命掩护军团首长从后山撤退。结果,黄锡满他们被围困在阵地内,他身旁的另两名警卫员壮烈牺牲。这时,一颗子弹又击穿了黄锡满的右腿。情况危急,在这紧要关头,撤下去的军团长组织部队,打了一个反扑,才将围困的红军战士救了出来。

  长征中,我们不仅要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搏斗。最严峻的考验还是终日食不果腹,忍受饥饿的煎熬。“当时我们捡到什么吃什么,什么都吃过。”进入草地腹地后,原来就不多的粮食、盐巴都已吃光,恶劣的环境使大批战士病倒了。随军的马匹都杀光吃完了,皮带、草根所有能吃的都煮熟吃了。特别是黄锡满所在的后卫部队更加艰难,前面的部队将能吃的草都吃了,黄锡满他们要找能吃的草都很艰难。最后连前面部队吃过拉出未消化的青稞麦子,他们也捡起来洗干净煮熟再吃……

  回忆起当初的艰难岁月,黄锡满眼里闪着激动的泪光。

  王承登:艰难险阻只等闲

  老红军王承登身材并不高大,但举手投足间却有一种久经沙场的军人特有的威严、坚毅和果敢。他曾无数次置身枪林弹雨,无数次直面生死考验,身上还两度负伤,但他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却总是保持着乐观与豁达。

  王承登1929年在老家吉安县参加红军。他先任通讯员,到长征时,他已是优秀的重机枪射手了。王承登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三条河流让他终身难忘。

  第一条河当然是于都河。他所属的红三军团是从于都踏上长征之途的。王承登清楚地记得,沿途的老百姓点起煤油灯、火把依依不舍地看着红军队伍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二条河是湘江。湘江战役时,王承登所部接到任务,拿下江边一座碉堡。这个碉堡周围是开阔地,红军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来。后来,红军调了一门炮来,对准敌人碉堡平射了一炮,那发炮弹没有爆炸,只是把碉堡穿了一个洞,但敌人已魂飞魄散,很快逃之夭夭了。

  红军付出重大伤亡后,终于冲破敌人的湘江防线。王承登所在的机枪班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把机枪架在路口,向敌人猛烈扫射,很快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大部队安全撤退了,但王承登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几十年来,王承登一直深深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

  不久,部队就到了乌江。这便是王承登长征记忆中难忘的第三条河。乌江守敌是王家烈部队。乌江不宽,但水深流急。江两岸都有敌人防守,船早被敌人毁了。王承登所在部队选出18名勇士,带着短枪,冒死潜水过江。上岸后,他们藏在敌人碉堡附近的崖洞里,从后面向守敌发起进攻,敌人从没见过这么英勇的部队,很快被打得拼命逃窜,红军得以安全渡过乌江。

  在红军战士这个英雄群体面前,任何凶恶的敌人、任何艰难险阻都只是陪衬……

  钟明:救死扶伤不辞劳

  老红军钟明刚参加革命就是红军队伍里的一名卫生员。“长征路上的战士是战死的,而我们医护人员往往是累死的。”为了救治伤员,钟老就有连续三天三夜没有休息的经历,并且一天还只能吃一顿饭。

  中央红军在第一次过乌江后,机关进行了精简。此时,一直在后方医院任卫生班长的钟明主动要求到部队一线。于是,他来到三军团四师十二团四连任通讯员兼青年委员,投身到战斗第一线中。

  1936年4月,东渡黄河在山西一个叫郭家庄的地方,钟明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和阎锡山部展开了一场恶战。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钟明的左眼角,并从头顶穿射而出,他当即昏倒,生命危在旦夕。昏迷中,钟明被战友送到了医院,医护人员给他展开了积极的治疗和悉心的护理。因为有骨头渣子残留在大脑中,伤口一直溃烂无法愈合,为了救他,医护人员多次给钟明进行手术,取出碎骨头。三进三出“太平间”后,钟明奇迹般地活下来了。“我这样的情况1000个人也难幸存一个啊,要不是医护人员不放弃治疗,对我细心照顾,我早就没了。”

  钟发镇:壮志未酬亦英雄

  在那震惊中外的长征中,钟发镇虽然参加了,却未能走完。他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钟发镇出生在兴国县长冈乡。参加红军那年他才13岁。长征时,钟发镇跟着中央红军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会师后,钟发镇被派到左路军9军做译电员的工作。

  在张国焘错误路线驱使下,左路军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围困,损失惨重。部队因减员太多进行了缩编,钟发镇又编入了李先念领导的30军。1936年12月12日,红30军在永昌与马家军进行恶战。指挥部也遭受了敌人炮弹的攻击。钟发镇坚守在电台旁边,收到了一份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的通报。“蒋介石被捉住了!”钟发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校对了三遍,感到事件重大,必须马上向李先念汇报。正当他要离开译电房时,一发炮弹打过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钟发镇推倒,灰尘遮住了他的眼睛,但他顾不了那么多,摸索着找到房门,将电报送交正在一线指挥战斗的李先念。在战斗中红30军被打散,钟发镇和其他几名战友奉命向新疆转移。但在转移途中,他们全部被敌人抓捕了。

  几经周折,钟发镇才成功逃脱。他决心去找部队,不料日本鬼子这时已占领黄河,封锁了河面。钟发镇面对延安,却只能望河兴叹。1941年,钟发镇回到了家乡兴国,艰难而侥幸地生活下来。

  在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中,有许多红军指战员因种种原因没跟随大部队最后到达陕北,这些红军将士曾经为革命出生入死、流血牺牲,即使后来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仍不改对革命的忠诚,他们,同样是我们应该崇敬的英雄。

  曾福祥:勇士逞威娄山关

  7月中旬,记者走进于都县贡江镇东门139号时,客厅里一位老人正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看报纸,一身掉了色的纺绸衬衣,黄色的军裤,朴实中透着刚毅,这位老人就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曾福祥。真让人难以想象,一位97岁高龄的老人竟然可以不戴老花镜看报纸。于是,记者对老人的采访也就从他的好眼力开始。

  “我在长征的时候是名机枪手,眼力当然要好了。”老人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可以在两三百米外准确地射杀敌人,保证不浪费一颗子弹。老人的一番话把我们拉回到长征那个血雨腥风、激情澎湃的年代里。曾福祥老人从1931年参加革命,被编入以彭德怀为军团长的红三军团开始,一直是一名机枪手,参加长征时他已经是机枪班的班长了。

  对于长征中的每一场战斗,老人都记忆犹新。“最艰苦的战斗就是娄山关的那场战役。”娄山关是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最重要的山口,是当时四川通往遵义的惟一通道,贵州军阀王家烈在此部署了四个团的兵力准备歼灭长征路过此地的红军。那是1935年2月25日,曾福祥老人所在的红3军团对娄山关发起猛攻。“天上有好多架飞机,地上又有许多敌人,战斗非常激烈。”曾福祥老人向记者描述当场战斗的场景,“我扛着机枪,和战友一起阻击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攻。很快,我们的子弹用完了,成群的敌人蜂拥而至,情势危急,我拿起身旁的马刀朝敌人砍去。当时我就想,这回肯定要牺牲了,能消灭一个敌人算一个吧。没想到,那些子弹像长了眼睛一样,总是从我身边‘绕’过,而我的马刀却坚不可摧,我一砍一个准,很多敌人都倒在我的马刀之下。我们红军不怕牺牲、坚持战斗的英勇气势把敌人震住了,他们都吓得无所适从,只能抱头鼠窜……”

  文字:黄颖、罗德斌、郑颖、曾秋宁 图片:罗德斌、郑颖、李人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