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附图】别了,我那贫瘠的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08:07 兰州晨报

  

【附图】别了,我那贫瘠的家园!

  即将搬离家园的老人和孩子

  别了,我那贫瘠的家园!

  古浪县黄花滩乡中岭村以及南部干旱山区,是一块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地方,邮路中断,没有医疗所、小卖部以及面粉加工设施,羊粪是世代沿用的燃料!百年来,一种叫“红秃头”的耐旱小麦品种,以极其微薄的低产养育着这一带的人。居住于这里的人在持续进行的移民搬迁中寻觅着新的家园。

  甘肃省目前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人约有88.1万,其中像中岭村的人一样,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稀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人在51.4万左右;其余则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为此,国家和甘肃省政府一直在持续性地实施异地移民助贫工程。而古浪县在甘肃移民工程中已经走了20余年。

  在82岁的村民袁廷魁的记忆中,这种叫“红秃头”的小麦品种,从他的父辈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即便是多雨的年头,每亩产量也只有200斤左右,但没有任何一种高产品种能够替代它。“最少也种100多年了吧!”袁廷魁摸着花白的胡须,像讲述一个传说。

  古浪县黄花滩乡,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灌区移民乡。它是该县其他山区农民和原岘子乡整体搬迁到黄花滩,重建家园后建立的一个新乡镇。周边茂密的包谷林在8月的秋天里弥漫着浓郁的芬芳。给人的感觉,这里是一片崭新的天地。但是,距离该乡30多公里的中岭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狭窄的山路被山洪切割成深沟和断坎,摩托车左右奔突,颠簸得让人浑身发麻。驾车的许师傅是10年前搬迁到黄花滩灌区的早期移民,他的老家夹山岭村是去中岭村的必经之地,自从他搬迁到黄花滩后,几乎再没有去过夹山岭。途经的山梁上,有被揭去屋顶的断垣残壁,河谷地带的崖畔密集地排列着不少窑洞。“那些地方过去都是村庄,现在人全都搬走了!”许师傅说。两个多小时的行程中很少遇见人,也很少看见树,黄色的山峦浑然一色。

  中邻村七组刘家岘子坐落在山峦之间的一块平缓地带,清一色的泥土房屋隐没在整个山色灰暗的背景里。

  打麦场里,刘万华吆喝着牲口正在打碾麦子,他的妻子掀开麦秸秆抓起了一把麦粒,神色漠然而又凝重。这是他们料想到的收成年景,连续5年干旱,今年小麦几乎绝收。刘万华家近30亩地,只能收获400多斤干瘪的小麦,平均亩产不到20斤。

  在这个十分干旱的山区,除了谷子,一种赫红色的没有麦芒的小麦品种最为普遍,当地农民叫它“红秃头”,因为耐旱,它是当地农民唯一选择的小麦品种。多年来,它沿袭着十分奇特的播种计量,“一斗(45斤)种子3亩地”。在82岁的村民袁廷魁的记忆中,这种叫“红秃头”的小麦品种,从他的父辈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即便是多雨的年头,每亩产量也只有200斤左右,但没有任何一种高产品种能够替代它。“最少也种100多年了吧!”袁廷魁摸着花白的胡须,像讲述一个传说。[1][2][3][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