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澳洲天然气今日番禺点火投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11:50 信息时报

  

澳洲天然气今日番禺点火投产
前段时间,由于液化气不断涨价,居民们只好搬出久已不用的柴炉烧水做饭。(资料图片)
澳洲天然气今日番禺点火投产
在广州老城区还“藏着”不少蜂窝煤店。不少市民都喜欢用煤炉煲汤,因为这样老够火候。(资料图片)

  澳洲天然气入穗,改写了广州的能源历史。回忆当年,广州人走过了烧木柴木炭、烧煤、再到液化气管道气的岁月,到如今开始享受天然气,实现了能源“四步曲”。时报记

者借着此次澳洲天然气即将进入寻常百姓家,与老广州回顾当年广州人的“燃烧岁月”。

  □专题策划 廖卓斌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刘谷华

  今天上午,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将在金山大道南门天然气接收站点火试运行,标志着广州市正式开始进入天然气时代。

  据了解,率先尝试“头啖汤”的将是大学城的2000多户居民和145家食堂酒楼等单位。按照煤气公司的置换计划,今年内将完成大学城、海珠区部分区域约2万户管道气用户的天然气置换工作。全市的天然气置换工作将按照“先易后难、先缓后快、先外围后中心区域、先新区后老城区”的策略分90个片区逐步推进。

  据了解,总投资23亿元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是广东省LNG一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程于2005年3月31日开工。经过一年半的时间,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64公里外围高压管线、13个场站的建设任务,其中有3座接收门站——东门站、南门站、南沙门站;三座调压站——土华调压站、吉山调压站和东门站内的调压站,以及市内近100公里的中压燃气管网的延伸、改造。

  按照计划,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公司第一供气年度将向广州市煤气公司供应天然气12.8万吨,以后逐年增加,至2010年稳定期为41.2万吨。届时,广州市区将有80多万户居民和近万家工商、公共福利、工业用户用上天然气。燃气管线总里程也将由目前的1900多公里增加到2000多公里。除了民用之外,天然气还将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能源站、发电和工业等领域。

  置换天然气四步走

  STEP

  1

  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置换包括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在内的海珠片区,番禺区市桥、大石、南村、新造、化龙等镇等片区和开发区部分,以及南沙区的黄阁镇。

  STEP

  2

  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3月置换包括五山、广园路以北地区、新机场的白云片区和开发区局部,以及南沙开发区的部分地区。

  STEP

  3

  2008年3月至2008年8月置换珠江新城片区、员村片区和黄沙大道、南岸路、环市西路、西湾路、西槎路沿线用户,包括白天鹅宾馆和芳村片区,并置换新机场至花都区新华镇沿线和增城市的新塘镇。

  STEP

  4

  2008年8月至2010年底以东风路主干管作为油制气最后退缩线,分南、北两个方向自西向东逐片对荔湾、越秀、天河(剩余部分)、黄埔进行置换。

  天然气,广州人等了20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缓解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的城市环保压力,提高解决城市供电不足和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的能力,广东就提出从南海开采使用天然气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的设想。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又提出进口LNG的构想,并开始着手在珠三角实施液化天然气引进项目的准备工作。

  199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立项。广东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一期)由9家股东组成广东大鹏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其中广州市煤气公司拥有广东大鹏有限公司6%的股份,并成为广州地区的惟一天然气经营业主单位。

  2003年12月28日,广东LNG一期项目正式开工。2005年3月31日,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破土,今日在南门站点火标志着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正式投产。

  据了解,一期项目每年将从澳大利亚西北海底大陆架进口370万吨优质液化天然气,在气化后通过输气干线管网分别向深圳、东莞、广州、佛山、香港等城市供气。

  烧柴炭年代

  有钱人家烧荷柴

  木炭熨斗最时髦

  今年78岁的梁继昌老伯,退休前一直在广州市土产公司工作。据他介绍,当时柴店供应的木柴主要有5个种类,即荷柴、椆柴、槌柴、松柴及各类杂柴。价格也十分实惠,每50公斤只需2.5元左右。荷柴最受欢迎,因为它烧起来黑烟最少,而且荷柴成炭后能持续发热时间最长,因此手头宽裕的人家一般都选择购买荷柴,而平常市民则一般买便宜的松木柴、杂柴等。

  梁伯笑着说:“当时大家都公认,能够‘烧荷柴食白米’就已经是最高级的享受了。”

  正如梁伯所说,穷困的人家大多数都烧松木柴,白云山在当时就作出了不少贡献。家住三元里的陈阿婆告诉记者,当年4个子女每天中午放学后都必须上白云山打上一箩松柴才能回家吃饭,每个周末还要另加一箩松果、松针,因为这些东西容易引火。陈阿婆说,当时不仅是三元里村,附近瑶台、王圣堂、沙涌等方圆几公里的市民,很多家庭都会上白云山打柴。

  梁伯说,烧柴的年代也有时髦,木炭熨斗就是其中一样。按照他描述,烫斗用钢铁制成,上部有盖可打开,内胆成拱形,只要放入木炭点燃后,等温度升高后即可用于烫熨衣服、裤脚。由于3斤木才能制成1斤炭,因此木炭的价格相对来说很贵,用木炭熨斗的基本都是一些有钱人家。因此,木炭熨斗可以说是当时的时髦货。

  此外,当时市内的公共汽车、过江轮渡都曾经烧木炭来发动。梁伯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记者查阅《广州史志》也确实有此记录。原来建国初期,由于汽油紧缺,公交、轮船改烧了木炭。公共汽车就是在靠近司机位的车厢外挂上一个大炭炉,不但带有烟囱,而且启动的时候需要人手不停地摇动鼓风机。司机在开车过程中不但炎热难忍,而且每隔几个站还要记得往炭炉里加炭。

  柴年代趣事

  居民月头赶买优质柴

  1954~1958年,根据货源变化情况,木柴控制供应办法经过了6次修改,定为居民1人户每月供应木柴15公斤,2人户22.5公斤,3人户以上要改烧煤,不能再烧柴。

  到1960年后则改为凭票证牌价供应柴,至1984年共发出居民柴票550000户。为了买到优质的木柴,大多数居民纷纷赶在每个月的5日前就来购买,以免买到碎柴、湿柴等。

  柴荒催生了“黄牛党”

  柴票出现后,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柴。因此,当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柴票比钱还要值钱。因此,也催生了“柴票黄牛党”。

  据梁伯介绍,一户普通人家每个月要烧柴50公斤以上。发放柴票限量供应后,部分居民家中出现柴荒现象。而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家庭成员长期在单位、学校搭食,家中也就烧不了那么多柴,因此有了多余的柴票。原来活跃在柴店门口专门帮顾客搬运柴的“担仔”就成了中介。

  梁伯说,“担仔”低价甚至免费得到柴票后,就以一定的价格转手给有需要的人以赚取利润。但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允许的,因此交易都在偷偷摸摸中进行。担仔也一般只挑“熟客”生意,陌生人问起都会十分谨慎。

  为防偷柴放到床底下

  陈阿婆表示,当时大户人家都有柴房,说得上是全家人的“弹药库”,而且还要派家人专门看守。普通人家就没有这些讲究,木柴、禾杆草基本都是堆在炉灶旁边。但是,随后大家住进宿舍,用上公共厨房后,就经常出现错拿了别家的木柴或者故意偷邻居柴火事情。因此,为了一根柴吵架的邻里纠纷不时出现。于是,大家开始把木柴各自拿回家,并放置在大床下面,到了要做饭时再拿出来。陈阿婆笑着说:“当时大家都习惯把木柴、米缸等等都放在床下,一起睡觉的。”

  到了1957年,广州市政府推广用煤,1957年实行封山育林,木柴市场日渐削减。广州开始进入烧煤年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