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授不教书,喜欢卖“红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11:52 信息时报

  学生不好好上学,难免遭到家长及老师的批评:都大学生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那样不学好?如今,学生们终于懂了,不学好的代价可能是找不到工作,于是上课都相当自觉。哪知,老师们却越来越不想教了,不信,你听听校领导与教育部领导苦口婆心的批评:都教授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那样逃课?

  鉴于还有相当一部分教授不听话,教育部再次发出严厉警告:“教授两年内不给本

科生上课将取消其职称”(《京华时报》8月26日)。其实,教育部这次发布的新闻并没有什么新意,相同的警告我在2001年就已经听到过,之后的几年,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各高校也陆续重复过N次。为何这么多年过去了,教授们依然比“不可教的儒子”还不可教?我琢磨了一下,商品经济大环境下的角色错位想必是原因之一。

  这年头,作家混到作家就不作了,到处出席仪式,便成了明星;明星成名之后,喜欢附庸风雅著书立说,便成了作家;教授当上了教授就不教了,喜欢涉足公司,便成了老板;老板事业有成,频频上讲台传授“经济学”,便成了教授。角色错位倒不是特别可怕,最可怕的是占着茅坑不拉那啥!在历史学家的眼中,孔老师周游列国之意并非推销自己的学说,而是为了混个官;李诗人的远大理想不仅在于文学,前往长安施展自以为是的军事才干也是一大梦想。虽然,教育家和诗人都在各自的鲁国与唐朝政府转换了一下身份,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继续发挥教育家与文学家的职能。

  由于有些教授横竖就是不教,那么对于如今的许多大学生来说,见教授一面可真是件难事儿。我这样说并非绝对准确,真要是想见教授,在以下地点还是可以见到的:医院的专家门诊室;商品鉴定会;高科技产品研讨会等。当然,还有一部分教授永远闭门撰写着那永远看不到价值的科研论文。在下如此小瞧“科研”并无恶意,有新闻资料为证:“我国高校科研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科技日报》8月11日)、“中科院一研究所长透露,国家每年拨款数亿搞科研,所研究专利成果十年内仅5%能转化”(《中国工业报》8月22日)。不过这不关教授的事儿,只要五六十万元年薪没有拖欠就万事大吉了,那可是教学收入的近十倍啊!

  “七品芝麻官”唐知县说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有人奉劝不上课的教授也该去卖红薯,以免误人子弟。其实眼下“卖红薯”已成经商的活儿,莫说教授们已经开始干了,不少当官的也在干。四川三台县有一位名叫邹光友的官干脆光明正大地不为民做主,辞官就卖红薯,将薯业公司的资产发展到5000万元。至于明里与暗里经商的教授,与当官的也是有得一比。

  掌握了教授神出鬼没的行踪,教育部门实在没有必要隔三差五地重复那昨天的吼声。每一次警告,其实质都是自身失职与威性扫地的一种表现。这么多年了,教授为什么还是不听话?一方面就是因为警告者动口多于动手,另一方面则是分配机制有大问题。

  大学教育不是块好砖头

  “本科生‘回炉’读中专引发高等教育尴尬”(《广州日报》8月26日)的新闻再次引发讨论。和预料中的一样,一边倒地批判“万恶的教育制度”是讨论中的主流声音。当然,由于中国教育制度弊端重重,教育界每每出现风吹草动,挨几声骂是免不了的。

  眼下,骂声主要集中在扩招导致的就业难方面,“回炉”读中专的汪洋同学理所当然地被推举为牺牲品。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批判表面看起来言之有理,也很容易引起共鸣,但论据不充分。一个汪洋找不到工作,并不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就算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不意味着扩招是万恶的,毕竟读大学的就业优势不会比没读大学差。当然,最经不起推敲的是,汪洋不过是到中专学校去学习技术而已,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并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的大学生确实比较累,因为他们的求学被附加了就业的期待。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大学并不是职业培训班,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笔者认为,无论是汪洋,还是“南京某大学一研究生退学到广州打工”(《南京日报》8月25日)新闻中的郁佳,他们的特殊举动只能说明,他们就业目的太明确,而大学教育却没有提供直接的就业训练。

  读大学固然是就业的途径之一,但决不是一块好的求职敲门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