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学生不领低保折射低保制度结构失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09:12 温州新闻网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就业难给学生带来的经济压力,教育部等14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9月1日仍未就业应届生可领取低保。

  将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纳入低保范围,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多数大学生却对低保向他们敞开的大门说“不”。调查显示,有七成大学生明确表示,他们不会去领未就业大学生

低保。良苦用心却成空,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固然有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从中国人才需求的大环境来看,此类失业问题属于经济学就业理论中的“自愿性失业”,也就是因为待遇偏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原因,而甘愿放弃某份工作,以求其他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缺少的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收入来源,而是缺少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平台,这与低保制度的保障目标截然不同。其二,虽然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但受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传统文化引导,“精英意识”仍然残留在一些大学生的脑海中,这成为他们不愿意申领低保的心理屏障。长期以来,我国低保的受众以中老年、低学历人群为主。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甚至明确表示:“申请低保、与社会弱势群体为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大学生不愿领低保,如果把这一现象放到中国低保制度实施的结构失衡背景下考查,其实可以窥探出社保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一些漏洞。

  在未就业大学生拒绝低保的同时,我国却仍有大量应保未保人群,低保制度供给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在现实运作中,由于资金不足、政策不规范等原因,各地在“低保”工作中存在人为缩小保障范围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对在职、下(待)岗、失业、退休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未就业者收人认定上的不切实际,使得一些困难人群被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

  而造成低保制度保障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有关低保制度中没有明确受保对象标准,这样就使有关部门将特定群体纳入受保范围的随意性加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把未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范畴,出发点虽然良好,但是同样犯了这样一个制度性错误。

  大学生毕业生低保受到冷遇的新闻告诉我们,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应当谨慎而科学,需要首先清晰界定受保人群的范围,界定的标准与方法应当充分体现公平性、公开性和有效性,应区分是否具备就业能力,这使低保制度能够真正起到保障社会和谐的作用。

  所以,如果以专款拨付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提高其实践技能;或出台鼓励企业招募应届毕业生政策,大学生的就业通道或许比低保政策更加有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