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转制居民“认领”了六成岗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1:31 信息时报

  时报讯(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区志敏)据最新统计,上周五进行的由市区联合举行的农转居专场招聘会上,190余家企业提供的4000多个岗位中,超过六成岗位得到了转制居民的“认领”。与本月初期举办的市级专场招聘会的冷清状况相比,广州转制居民们的就业热情正在逐渐高涨。

  招聘引来7000居民求职

  据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宝颖介绍,上周五在天河、海珠、白云三区分别举行的专场招聘会,共吸引了超过7000名转制居民前来参加。据统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和当场确定就业意向的人数达到2405人,超过了整体提供职位的六成以上。

  “为促进他们就业,广州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鼓励就业的岗位补贴制度。”广州市劳动保障局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规定,处于“3035”(女30,男35)年龄段的“农转居”人员,可享受由政府提供的三项社保补贴共4567元/每人。“4050”人员可根据和企业签订合同的期限长短每人每月可以获得80元的岗位补贴,加上劳动保障部门还将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多次职业介绍服务,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以每人每年100元)和考取国家资格证书的等级可以获得400到1050元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政府为他们每人提供的专项资助补贴金额超过了6300元。

  重点促进年轻一代就业

  根据市劳动保障局就业处的最新统计,在广州现有的34.4万处于劳动年龄段的转制居民中,实现就业的仅18.8万人,就业率达56.3%,还有15.6万人处于无业状态。

  下一步,广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将尽快使转制居民走上培训—就业—保障的路子上来,让他们当中的年轻一代通过劳动获得稳定的社会保障。

  ■编辑点评

  “食利者”,不就业又何妨

  广州为“农转居”就业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就业者每人的补贴、培训等费用高达6000元,并启动专场招聘会,然而愿意就业的人不多。政府此举用心良苦,然而笔者不解的是:为何要对“农转居”就业,花费这么巨大的人力财力?

  不愿就业的“农转居”,大多有着不菲的房租收入和集体红利,待遇不高的岗位对他们自然缺乏吸引力。他们的生活既然无须社会担忧,我们又何必对他们的就业与否煞费周章?商品经济中,食利阶层的存在是必然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情趣,只要无碍社会和他人,我们大可不必理会。在某种意义上,食利阶层还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某些部门把就业作为分红的必备条件,不但有违法之嫌,也有强迫就业的意味,让笔者更难理解。

  也许,“农转居”的人大多文化不高,光靠收租和红利生活,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诱发不安定因素。然而,这主要是素质问题,与是否就业关系不大。应对之策,是在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规定的同时,引导他们融入社会生活,提高文化素质。比如开展物业管理、家居绿化、电脑应用、幼儿教育等的指导和培训,丰富社区娱乐生活。否则,即使他们有了工作,也难以解决素质低下带来的种种问题。

  就业岗位是稀缺资源,以行政手段分配给“农转居”人员,对失业的大龄人员也是不公。既然一方无意就业,何不拿来安置苦于无业的另一方?广州的“农转居”人员估计不下十来万,吸引他们再就业,十万人的优惠资金就需6个亿,成本是不是太大了?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也让人存疑。

  这背后是不是有个“就业率达标”之类的硬任务,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加以完成?笔者这一推测如果不错,这种“达标”的规定也就值得商榷。

  贺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