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易中天遭遇学术“山大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1:35 信息时报

  最近,新闻媒体反复报道“易中天现象”。一个即将退休的大学教师,因为在中央电视台评说历史人物而声名远播。有些学者发表文章,认为这是商业的成功,是学术的庸俗化、娱乐化。

  这样的评论令人感到悲哀。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们不甘于扮演“知道分子”的角色,而总是将学术研究与当下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出自

己的真知卓见。少数公共知识分子不满足于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而是将满腹经纶化作改变社会的原动力,振臂高呼,揭竿而起。

  当前,中国学术界的现实困境在于:有些学者一方面怠于潜心向学,缺乏鲜明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又不甘寂寞,依靠拼凑和堆砌博取功名。这些人不敢面对大众,不敢面对读者率直的拷问,而只能在象牙塔中自欺欺人。面对那些直接接受公众检验的易中天式学者,学术界有些人出现了“酸葡萄心理”:他们一方面嫉妒易中天教授的挥洒自如;另一方面又实在找不出学术上的破绽,于是在表达方式、表达对象、表达地点上做文章,希望以此来消解心中的郁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哲人不应该利用竹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报纸出现以后,近代学者不应该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学术主张。这种毫无道理的学术批判除了证明学者缺乏自知之明,不可能有其他解释。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学者在表达自己学术观点的时候,都必须自觉地考虑到读者或者观众的需求。如果缺乏交流的意识,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宗教人士,却不能成为一个学术大家。不过,在一个宗教界都讲求市场营销的时代,如果学者宣称不考虑读者或者观众的需求,那么,他很可能在进行一场更大规模的营销活动。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我们的信息结构,而且改变了我们的表达方式。有些学者把现代网络中的精炼语言移植学术表达中,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学者则没有看到时代的变化,满足于书本来书本去,既没有学术创新,也没有表达方式的创新,面对蓬勃发展的现代媒体技术,他们抱残守阙,固步自封。对有些学者的成功转身,他们不是欣然面对,努力跟上,而是阴阳怪气,大吐酸水。这些学者除了充满着酸臭气之外,还有一些流氓无赖心理,他们害怕公众了解学术的真相,害怕自己南郭先生的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在自留地上拉帮结派,对观众喜爱的知识分子恶语相向。中国的学术界何时出现了这么多的“山大王”?

  当代中国学者要么证明自己具有独特的学术观点,扮演知识分子的角色;要么向公众普及已有的学术知识,甘愿做“知道分子”。如果只是酸溜溜地在表达地点、表达方式和观众的层次上做文章,那么,不仅没有学术风度,反而有些恶毒。(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