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让惠于民何须多道“砍价”的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6:33 南方网
  工人日报网络版 成露

  看病流行“砍价”的现象,暴露出平价医院的稀缺。打着“看病砍价”旗号的医院,既然有惠民之心,既然想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何不干脆主动向平价医院靠拢和转变?

  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是买菜、买衣服可以砍价,看病也可以“砍价”真是让人眼界大开,而且“看病砍价”在有的地方竟然成为一种流行现象。“在我们这儿,人们已经很习惯

看病砍价了。每天10名病人中就有6人要砍价。”江苏宿迁某医院负责人觉得“很得意”,认为此举“使老百姓看病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然而,值得追问的是,既然要让惠于民,何须多一道麻烦的“砍价”的槛?

  有人说,“看病砍价”是医院试图化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矛盾的努力尝试。对患者来说,医院主动打破了“垄断”,患者有了“议价权”,尤其对家庭困难的患者,能够通过主动“砍价”降低医疗费用,当然是好现象。但是,细细剖析这一现象,“看病砍价”此风不可助长。

  砍价原是商业上的一种议价行为,通常是精明的商家采取的一种营销策略,故意提高商品的价钱,然后再让消费者砍价,借此来满足一下消费者的降价预期,目的就是调动和刺激消费欲望。利益鼓惑之下的一些医院不加选择地把“砍价”方式引入医疗服务领域,完全把医疗服务视同一般商品叫卖,这种情况下,百姓还能指望背离公益理想的医院放弃赢利追求、真正让惠于民吗?因此,“看病砍价”表面上似乎满足了老百姓希望降低医疗费用的心理,实际上是糊弄贫弱患者的一个把戏,掩盖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突出问题的本质。

  “看病砍价”显然并不适合于普通患者。如果医院提供的是特需服务,“砍价”倒或许有一些实际意义,比如减少医疗服务内容,降低特需服务水平。如果医院提供的是必要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多一道“砍价”的槛无疑就是多设置一道看病难题。看病不是上菜场买菜,老百姓知道萝卜青菜的市场行情,“砍价”的时候心中有底。看病则不同,病情五花八门,手术有难有易,患者不可能弄清看什么病动什么手术要付多少钱合适。既然这样,“看病砍价”如何能真正惠及普通百姓?而且,能不能降低费用完全取决于患者会不会砍价、能不能把价格“砍”下来,换言之就是不会“砍价”就多花钱,这是让惠于民吗?要是不会“砍价”,是不是就要甘心挨宰?

  前几天,国家发改委下达第19次药品降价令,99种抗微生物药品的零售价格进行调整,共涉及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30%,最大降幅76.8%,降价金额为43亿元。国家发改委同时要求,非赢利性医疗机构要同时降低销售相关药品的实际加价率,实际加价率要严格限制在15%以内。

  既然各地医院一再强调“以病人为中心”,那么就应该按照国家规定严格合理定价,把该降的费用降下来,或者多建设一些“贫困病房”,医生多给患者开一些降价药,而不是颇费周折地打起“看病砍价”的旗帜,把本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难道医院还嫌百姓看病不够难吗?

  “看病砍价”滋生并流行,说明医疗服务费用远没有降到百姓可以承受的合理水平,说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看病砍价”砍掉的是什么价?是医疗服务存在的明显不合理定价,是重复检查的费用,是过度医疗的费用。一位患者最近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看病,一次普通的感冒发烧,竟然花费了500元。更令人惊讶的是,医生不是根据哪种药最有疗效、副作用最小、价钱又最便宜来开方子,而是先问患者口袋里有多少钱。患者口袋带了300元,医生就照着300元开;患者口袋里带了500元,医生就照着500元开。患者如果请求医生开便宜药,医生就说现在人们的“抗药性强,便宜药根本不起作用,吃了白吃”。

  如果医院把目光紧盯在逐利上,“看病砍价”,最后砍掉的只能是百姓对医生的信任。目前,医患关系十分紧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基于不信任。如果任由“看病砍价”现象盛行,必然导致百姓更加抱怨医疗价格“没谱”、“离谱”,对医疗价格完全失去信任,进一步引发百姓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试想,“砍”来“砍”去,如何才能还医疗价格一个真实的原貌?

  看病流行“砍价”的现象,明显暴露出平价医院的稀缺。“看病砍价”即便真能惠及百姓,那也是有限的,打着“看病砍价”旗号的医院,既然有惠民之心,既然想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何不干脆主动向平价医院靠拢和转变?医院要赢得百姓的肯定,靠“砍价”只能是暂时的,图的不过是一时的热闹,不是长远之计。各地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也绝不是“可以砍价”就能缓解的。踏踏实实地办好、多办平价医院,推出特困病房、特困门诊,给中低收入者、特困群众提供可以享受得起的医疗服务,才是正道。(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