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南臣赞村为何没有不孝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0:02 红网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讲的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妇林秀贞,三十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资助了14名贫困农民孩子上学。76岁的朱书常老人目前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已经在林秀贞家生活了26年。林秀贞的义举有一种感动效应,这种效应却成了南臣赞村纯朴的乡村文化——孝道。村里老支书刘福才告诉记者,村里都知道林秀贞的事,这些年,没听说过有人不孝敬父母的(2006年8月29日《新京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看人家林秀贞,那些孤寡老人不是她的亲生爹娘却胜似亲生爹娘,难道你们的亲生爹娘还不应该孝顺?在这种氛围里,人们就会自觉地尊老爱幼,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纯朴的孝道文化。这就是南臣村没有不孝人的“力量源泉”。我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年,耳闻目睹了许多有关孝道方面的事,在乡村孝道的人多,不孝道的人少,不孝道的人往往成了社会的焦点人物,比如儿子不瞻养老父老母,不孝子让媳妇虐待父母,甚至还打父母,这些都会成为人们群而攻之的对象。有时坏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村里的老人们怕“有样看样”,把年轻人带坏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不孝人进行“轰炸式”教育。记得村里有一个刚嫁过来的年轻媳妇,和婆婆吵架,竟然揪着婆婆的头发拳打脚踢,激起了老人们的强烈愤怒,几十名老人围着年轻媳妇进行谴责,说她败坏了村里的民风,还鼓动她的丈夫要修理这个没教养的蛮妇。离开乡村多年,听村里人说,现在生活比以前富裕了,但不孝者却增多了。这是因为以前“孝”是由公共舆论的道德压力维持,如今公德乏力了,不孝也就泛滥了。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重视家庭私德。父母生前不孝,死后却大办丧事,这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亵渎。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韩非子认为:孝应“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孝”不只是种感情牵系,而应见之于行动。因此,林秀贞的义务赡养老人就显得十分珍贵,这种义举的榜样力量,影响南臣赞村的可能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如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不孝”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老祖宗留下的公序良俗被糟蹋得伤痕累累。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有思想的人,就应该对我们的世界有点责任。古人说,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魅力,魅力就是文化,就是艺术。既然孝道也是一种文化,当然对我们这个社会就显得尤其重要。再说,国家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假如家庭没有孝道,人性缺失,家庭还能和谐?国家还能和谐?

  “孝子不匮,永赐尔类”(《诗经》)。让身边的事感动身边的人,弘扬林秀贞这样的孝道,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稿源:红网 作者:洪巧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