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牛郎织女”怎样大放异彩(世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2:09 人民网-华南新闻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这一千古爱情绝唱,连同“七夕节”,在传统文化被商业浪潮包围的今天,开始大放异彩。商业炒作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拯救还是亵渎?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牛郎织女文化源地争论纷纷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记载见诸于《诗经》,而山东沂源正位于《诗经》中的“大东”区域的中心。但因为古代传说流传甚广,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民间流传的不同版本,其起源地也就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据悉,全国已有山东沂源、陕西西安、河南南阳、河北邢台等十多个地方宣布是牛郎织女文化源地。山东沂源的织女洞、牛郎庙集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牛郎织女传说于一体,深得专家的推崇。陕西省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却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源自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还有一些民俗专家考证后认为,位于邢台市东部的天河山生态旅游区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织女峰、鹊桥等大量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人文遗迹,极有可能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

  是传承文化还是商业炒作

  传统文化热似乎从来没有这么热闹,不过令人尴尬的是,透过纷扰的牛郎织女热,我们看到的却是利益的角力和商业炒作。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所有的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最适合被商业利用的。牛郎织女的结合既不看门第出身,也不看金钱权力;没有朝三暮四,只有忠贞不渝。两个人即使隔着浩瀚银河,也要冲破阻力,追求自己的爱情,这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情,在婚姻被功利化的今天就更加可贵。另一方面,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由爱情神话演绎的节日,也是最具浪漫色彩的民俗节日,完全可以被商业化放大。

  民间传说的归属之争,实际上已演变成资源背后的经济利益的博弈。一个美丽动人的传统节日就此变得面目模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七夕情人节”一说。七夕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附带求赐美满姻缘。因为七夕节与女红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在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之中,七夕是他们一年才能会一次面的伤心日,并不是商家标榜的“情人节”。学者认为,中国正统的情人节应该在春天,比如元宵节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人节。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研究员对目前各地将七夕节打造成“中国情人节”的做法表示了反对,他指出,古代的七夕节与爱情无关,人们甚至在这一天都不能举行婚礼,将它作为情人节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传统。他希望能够弘扬七夕节的本义,将之打造成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女儿节”。

  如何拯救中华传统文化

  有评论指出,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那些曾给我们带来欢乐与美好回忆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在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代之而起的则是“洋节”的火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七夕与许多传统民俗节日一样,丰富有趣的文化内涵逐渐失却。

  在商业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文化似乎有复苏的迹象。可是,这种复苏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福是祸?我们当然不能反对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在文化消费化的趋势下,适度开发不但无损弘扬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将之发扬光大。但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一旦披上了商业化炒作的外衣,就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的本义。

  恢复、保护、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当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认识。我们要加强保护我们日益遭受破坏和威胁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关注中华民族自己的生存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以及潜在的发展价值。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甚至处于人亡艺绝的濒危境地,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与力度,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加强保护迫在眉睫。

  (李淑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