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免费分娩为何无人响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2:09 人民网-华南新闻

  

免费分娩为何无人响应
百色瑶族乡儿童的生活状况亟需改善

  林 虹摄广西百色汪甸瑶族乡等地实行住院分娩免费政策两年了,竟无一孕妇选择住院分娩。瑶族婴幼儿们吃着用雨水煮成的玉米糊长大,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为什么瑶族乡民不愿走出大石山区?

  全免新政无人理睬

  8月中旬,记者跟随“美赞臣爱心之旅”前往广西百色。驱车绕过两个山头、颠簸了近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之后,黄建洲选择了下车爬山,这里距离最近的瑶族村子尚有两三公里。

  “去年开始通路后,我们进村做强化免疫工作就方便多了。”他对脚下这条凹凸不平的“碎石”路已经很满意了。作为百色市汪甸瑶族乡卫生院的院长,黄建洲每个月都要进大石山区做医疗卫生宣传。“即使有了路,村民们也不愿意出来。”他对此很担忧。

  2004年,汪甸乡根据国家卫生部提出的关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要求,对孕产妇实行“全免”政策,通过免挂号费、产前检查、住院待产和住院分娩等种种费用,减少村民的经济支出。然而,两年来却没有一个产妇走进卫生院。

  观念陈旧不领“免费午餐”

  在百色市的瑶族乡里,在家里由接生婆或是家婆接生的孕妇占了大多数。“除非是遇到难产或大出血才会抬到乡里的卫生院。”田东县作登瑶族乡书记兰亮告诉记者。

  而在隔壁的汪甸乡情况同样如此,黄建洲说:“我们卫生院实行住院分娩免费两年了,没有一个人来。瑶族妇女分娩后一个星期就背着小孩下地干活了,两年来我们也只在去年4月份接到一起难产的通知。”

  瑶族人不愿走出大山,一方面源于陈旧的观念。据说,2000年前,瑶族人的祖先为了躲避民族压迫,辗转流离,最后于荒山野岭中寻得落足之处,在大石山区过着游耕生活;2000年后,外面的世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依旧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另一方面,瑶族乡的乡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最高只有小学水平,多数没有念过书,知识面十分狭窄,在一个村里,有十几个人名字是相同的,因为找不出其他的字。族里的传统是十四五岁就订婚,由于地处偏远,他们只能选择近亲结婚,造成后代越来越矮小,智力发育也趋于停滞。“观念上不接受,再加上路途遥远,我们很难动员他们出来就医。”黄建洲告诉记者。

  一人“全免”全家埋单

  同时,黄建洲认为经济负担过重仍是瑶民不愿到卫生院分娩的原因之一。

  既然卫生院已经对住院分娩实行“全免”,为何还会造成经济负担过重呢?“出去一趟吃个饭就要钱,买张纸还是要钱,给不起啊,还不如在家让家婆接生,不用花费。”刚做妈妈不久的谭美仕也是在家迎来女儿小鑫的,她家5口人,上年人均纯收入只有495元,因此,她宁愿在家接生。

  由于地形的约束,周围都是石山,百色的瑶族乡民们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点玉米,唯一的水果是如珍珠般大小的黄皮。由于这里土地贫瘠,收成也不好,粮食根本不够吃。玉米未熟及欠收时节就得靠政府救济,不然就会饿死。

  “他们吃的东西就一点玉米糊、一种野菜,小孩大人都一样,吃得饱就算不错了。父母外出打工得点钱,加点肉,就是增加营养了,什么钙、镁、锌都谈不上。”田东县作登瑶族乡书记兰亮说。

  脱贫之路任重道远

  已经8个多月的小鑫,除了出生时喝过妈妈两三个月的母乳,每天就吃一点黏稀的玉米糊,除此以外别无其他。8月19日,对于小鑫而言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她第一次品尝到玉米糊以外的食物——香甜的奶粉。美赞臣(广州)有限公司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将价值50万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捐赠给百色的特困农户。

  然而,企业的实物捐赠对于瑶族人民的帮助毕竟是短期而有限的,如何从根本上使瑶乡人民脱贫才是关键所在。

赖伟行 林 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