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根本解决就业问题须创新思维——与中国社科院王诚研究员的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4:27 大河网-河南日报

  

根本解决就业问题须创新思维——与中国社科院王诚研究员的对话

  

根本解决就业问题须创新思维——与中国社科院王诚研究员的对话

  

根本解决就业问题须创新思维——与中国社科院王诚研究员的对话

  

根本解决就业问题须创新思维——与中国社科院王诚研究员的对话

  

根本解决就业问题须创新思维——与中国社科院王诚研究员的对话
主要观点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已经打破了企业家和劳动者之间的严格界限。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不是人们的闲暇愿望越强而劳动力供给越少,而是人们的综合创新能力越弱,所供给的劳动力越少。

  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需求或就业量在本质上是由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劳动力的供给所创造的。政府需调整对大学生教育的扶持政策,从注重解决岗位困难转变到注重解决创业环境的困难上。大学教育需从功利性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型。

  写在前边的话这次与记者对话的王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他作为研究就业、收入分配、宏观稳定等经济问题的知名专家,对本报开辟专版,从理论上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关心,大力支持,欣然受访。当记者根据他的意思写出对话稿,见报前再次请他斧正时,工作相当繁忙的他,很快字斟句酌地审阅了稿子,并亲自发来电子邮件,鼓励说:“采访稿看了,写得很好。只是个别地方作了修改和提醒。”

  记者: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日报的读者很希望听听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王诚:大学生就业问题,尽管涉及的面很复杂,需要从各个不同的学科来进行分析,才能使我们得到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就业问题首先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这里,我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点儿分析和解读,希望有助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客观看待理论界对就业形势的不同观点

  记者:您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从已经发表的观点看,主要有比较悲观的观点和比较乐观的观点两种。是这样么?

  王诚:是这样。倾向于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严重的观点是,一方面中国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原有计划体制和半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庞大劳动力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20%~40%。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峻。由此而可以得出的逻辑结论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的扩招政策、增长方式、甚至改革进程都必须加以重新思考。

  与此相反,主要在学术界有一种比较乐观的观点认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本质上属于一个“伪问题”。因为第一,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发展历史,市场经济体制是需要和有能力吸收比中国现在多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第二,大学生就业困难反映在数字上有误。目前各高校被要求普遍使用“签约率”这一指标来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但实际上签约率并不等于毕业就业率,而毕业失业率并不等于非签约率。由此就可能造成名义上的签约率过低,而实际上的就业问题并不那么严重。第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第四,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和大学生家长群体,是目前社会上一个并非弱势的群体,他们不仅有能力获取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且有能力影响政府政策资源的分配。由此,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尽管存在,但主要问题很可能是在大学生方面,而不是在社会就业政策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被夸大的可能,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争取政府的就业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倾斜,以维持这些社会“娇子”的传统优惠地位。

  我认为,不必要非得在以上两种观点之间做出取舍。关键的问题是要全面认清真实情况,并且采取一个正确的思路。

  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角度找到正确思路

  记者:您说得很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大学生就业以及经济总体就业问题,我们必须在认识上找到正确的思路。

  王诚:在当前,我们需要从具有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创新推动和全球竞争等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来认识劳动就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从而摆脱传统东西方理论局限的束缚,找到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包括大学生就业的办法。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那种靠政府安排解决就业问题的传统思想是与现实格格不入,也最终是于事无补的。

  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已经打破了企业家和劳动者之间的严格界限。

  在现代经济社会,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来源于产品销量和利润率。但是,利润率的产生已经主要不是靠模仿他人的生产方式和简单重复生产,而是靠面对创新周期密集化竞争的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再是仅仅依靠某个单一的“企业家”,而是靠企业生产团队的整体创新力。这就是说,企业的团队创新能力越强,企业的长期稳定利润状况越好,企业所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的劳动力需求越大。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和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货币收入不再是就业者唯一的工作目标。就业同时成为赢得社会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等项目标的手段。闲暇无为也不再被有一定知识的劳动者当作不工作的最佳选择。相反,人们通过教育和学习所拥有的知识和智慧,总想通过某种方式运用出去。这些知识和智慧运用到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或称为企业创新)。所以,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不是人们的闲暇愿望越强而劳动力供给越少,而是人们的综合创新能力(以知识和智慧为基础)越弱,所供给的劳动力越少。反之亦然,即工作者的综合创新能力越强,所愿意和能够供给的劳动力越多。

  记者: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不同于西方主流就业理论的新认识,即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是相互有关联的。劳动力的供给决定于创新能力,而劳动力的需求也决定于创新能力。对吧?

  王诚:对!对!这意味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需求或就业量在本质上是由劳动力的供给所创造的。当然,这里的“劳动力”概念不同于某些西方经济理论把“知识”(包括知识、教育和技能)从劳动力中分离出去,而认为“劳动力”仅仅是一种简单体力支出的概念。我认为,这种将“知识”与“劳动力”相分离的做法无法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教育普及提高、信息获得性增强和劳动力素质普遍提升的现实,也无助于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的新变化。因此,我这里所说的劳动力供给,是指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劳动力供给。当然,创新能力的获得并非一定要完成大学教育,如大家熟悉的比尔·盖茨就是典型例子。创新能力的运用也可以反映在个体户等小型企业形式上,但是,创新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技能和承担风险精神的特征则是共同的。这里所说的创新是企业创新,即企业家和团队通过生产要素组合的形成和调整找到和利用潜在的市场盈利机会。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虽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相比要落后一步,但是在信息互联网无国界运行、媒体作用空前加强、教育的代际进步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展开的今天,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就是想停留在西方市场经济的早期状态都难以做到。是这样吗?

  王诚:正是这样。

  依据新的理论观点提几点建议

  记者:依据上面的理论观点,您能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提些建议吗?

  王诚:我曾提出过与大学生选择和国家相关政策有关的三点建议,这里只简单讲一下。

  第一,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需要树立自救意识和使命意识,通过创新来推进中国的就业扩展。

  第二,政府需要调整对大学生教育的扶持政策,从注重解决岗位困难转变到注重解决创业环境的困难上。今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或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这是6月1日,中组部、中宣部、中编办、教育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这样做对优化创业环境是有利的。

  第三,大学教育需要从功利性教育向创业性教育转型,为中国经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公民。○2

  □本报记者崔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