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取消隐蔽执法是执法理念的进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7:42 大众网-大众日报

  江苏省公安厅近日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交通管理执法工作的通知》,取消交通隐蔽执法。要求规范机动车测速,坚决禁止“执法陷阱”,道路交通管理执法要透明、公正和人性化。(8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说起隐蔽执法和“执法陷阱”,最具有标本意义的,无疑是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杜宝良事件”。作为一个在北京卖菜的外来工,由于在同一地点违反交通禁行规定105次,被

隐蔽的摄像头拍摄下来,而收到了万元罚单。事实上,在一些地方,隐蔽执法与“执法经济”思路相得益彰,已经成为执法部门的一个惯用伎俩。这种非道德的执法方式,让很多公众吃了“哑巴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非议。

  与“明里执法”相比,“隐蔽执法”可以以逸待劳,效率高,投入少,因此颇受相关执法部门的青睐。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维护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维护公共交通正常运转,已经逐渐沦为“隐蔽执法”的“副产品”,而创收则有成为“主产品”的趋势。

  从法理的视野看,隐蔽执法也未必“讲的通”。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执法部门在履行程序上应当有告知义务,如果执法部门没有履行告知义务,那么执法部门就是违法。隐蔽执法的实质就是公共管理部门未尽告知义务,在公民不知情的情况下,设好“套儿”让人往里钻,不符合执法公开的要求,更不符合“依法取证”的要求。

  江苏省建立测速公告制度,对国省道和高速公路限速的,规定要通过互联网、报纸、电台等形式向社会公告。对城市快速路和县乡道路限速的,要向社会发布,提醒驾驶人遵守限速规定。并要求合理选择执法地点,坚决禁止故意设置“执法陷阱”。这一政策,一是尽到了管理部门的告知义务,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对测速作出了具体要求,有效防止了“隐蔽执法”的泛滥,可以说是对当前“隐蔽执法”泛滥趋势的拨乱反正,值得肯定。

  对于“杜宝良事件”,有人说,105次罚单暴露出了执法缺陷。存在执法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蔽执法”沦为“执法经济”的帮凶,并相得益彰、里应外合损害公民权益。从这一点上看,江苏取消交通隐蔽执法的举措无疑树立了一个好的标本,那些还在暗地里“执法”并“发财”的人,应该好好反思悬崖勒马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