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心理探幽]60%城市人群对婚姻感到失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8:03 人民网

  8月2日人民网以“北京晚报:六成都市人对婚姻感到失望”为题;中新网以“中国城市人群婚恋报告:60%对婚姻感到失望”为题,转发了同一则消息,现将主要内容照录如下:“新婚不足三年,就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如果可以重来,将不再与现任配偶结合。昨天,嫁我网(marry5)和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人群婚恋心理研究报告》披露了这个惊人的数字。这项由北京零点调查公司执行的大规模婚姻匹配度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研究范围涉及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沈阳等10个省会城市的5018对夫妇,成功样本1

073对。

  调查报告显示,尽管大约95%的人相信自己的配偶;但近1/4的妻子和超过1/5的丈夫都对婚姻表示失望。其中,10.2%的丈夫和妻子认为如果有重新生活的机会,会选择‘与另一个人结婚’;更有12.3%的丈夫和14.3%的妻子选择‘完全不结婚’。曾经动过‘但愿没结婚’这样念头的丈夫和妻子超过了六成。”另外,“嫁我网中国首次大型华人婚恋心理调研结果发布(2006年08月01日15:19sohuIT)”[以下简称“结果发布”]和嫁我网上的“‘中国首次大型华人婚恋心理调研结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以下简称“发布”]其基本数据是相同的,只是没有了成功样本数。

  在Google输入“中国城市人群婚恋报告:60%对婚姻感到失望”点击搜索,出现9,120项查询结果,可见这已经成了网络的热点问题,十分遗憾,只要略微认真地查对这些数据及其结论性的表述,很容易发现这些文字存在着明显的不实、不可信和自相矛盾。

  如何解读这个60%?

  “曾经动过‘但愿没结婚’这样念头的丈夫和妻子超过了六成”。这里有几个基本数字,1073对夫妻的6/10是644“对”;1073对夫妻共有2146“人”,6/10是1288人。如果说有6成的夫妻动过了“但愿没结婚”的念头,那就有644“对”夫妻,即丈夫(男)644人,在2146人中占30%;妻子(女)也是644人,也占30%。即是说“曾经动过‘但愿没结婚’这样念头的丈夫和妻子”在2146人中分别占30%。显然“丈夫和妻子”是以人(男人或女人)为单位的,结果里说的不是“超过6成的夫妻”,所以不是以夫妻(即“对”)做计量单位的,不能把两个30%加在一起,可见所谓的“6成(或60%)”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认定2146人中有60%的人对婚姻感到失望,就不会有“大约95%的人相信自己的配偶”了;结果里又说“近1/4的妻子和超过1/5的丈夫都对婚姻表示失望”,在1073对夫妻2146人中,1/4的妻子(1073/4)是268人,1/5的丈夫(1073/5)是215人,丈夫和妻子合共483人,在1073对夫妻共2146人中占22.5%,也不是“6成”。以此看来,“60%(或6成)对婚姻感到失望”就成了一个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夸大的伪造结果和结论。而且1/4与1/5本身也是难以站得住脚的,本文后面再做分析讨论。

  有多大的可信度?

  有效样本数只有21%这是一个横断面研究,不知道研究者收集资料前设计的样本数为多少,“共走访5018对结婚三年以内的夫妇”(见“发布”),5018对可作为总样本量,北京晚报说:“成功样本1073对”,既是说有效样本只有21%。无效(不能或不应纳入统计的)样本高达79%,参照有关研究的一般原则,无效样本数不可高于10%,如果超过20%,这样的研究结果就是没有意义的。这个研究的结果无效样本几乎80%,有效者只有21%,刚好与要求倒挂过来,坦率地说,这样的研究结果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取样有什么样的代表性?

  “走访”对象是婚龄小于3年的夫妻,以这样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可以的,但应该忠于研究设计时的假设,同时研究结果只适用于被调查城市婚龄小于3年的夫妻,不能扩大为“中国城市人群”,更不可自夸成“作为国内首次大型华人婚恋心理调研结果”。婚龄小于3年的夫妻多是不足30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对婚姻的理解,婚姻的经历和体验不同于中年人、老年人,其结果不能代表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婚恋观念和婚姻状况。从婚姻的自然寿命考虑,婚龄低于3年的婚姻样本,无法代表5年、10年及其以上婚龄的婚姻当事人的想法和经历,“中国城市人群”的婚姻是由各种婚龄、初婚和再婚等婚姻组成的,“结婚三年以内的夫妇”的代表性实在非常有限。而嫁我网(2006-07-2717:01:59)刊载“南开大学乐国安教授的精彩发言”却说:“其研究规模和结论的高代表性,……是少见的”,实在有自我大胆拔高之嫌。

  资料与结论有多少可靠性?

  我最先的疑问就在于为什么走访5018对夫妻,“成功样本”只有1073对?因为如果一项调查成功样本(有效样本)只有21%,接近80%的样本是无效的,等于宣布这项研究失败了。“乐国安教授的精彩发言”说:“按照研究目的、要求培训了为数众多的高素质访问员合作在全国10省市同时开展入户访问调查”(加注:10个省会城市≠10省市)。恐怕问题就出在“为数众多的高素质访问员”。“访问员”越多所获得资料的一致性就会越差,有效样本只有21%可以清楚地表明数据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大约95%的人相信自己的配偶”,如果这个数据是可信的,那“60%对婚姻感到失望”就很难成立。“丈夫和妻子都各自有近1/4的人表示不会再选择和现任配偶结合”(见“结果发布”),实际上其中回答选择“与另一个人结婚”的丈夫、妻子各自都是10.2%,不是“各自”有1/4;不能把回答“完全不结婚”与回答“与另一个人结婚”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更不可把两者加在一起。实际情况是,回答“与另一个人结婚”的丈夫或妻子大多可能选择回答“完全不结婚”,重复计算难免有刻意夸大造势的嫌疑。

  动用了多少夸大造势用语?

  “中国首次大型华人婚恋心理调研结果发布会”(见“发布”)中国“首次”、“大型”、“华人”,关心过中国婚姻状况的人(不一定是专门的研究者)会发现这类结果不是首次,也算不上大型(只有1073对夫妻),最滑稽的是中国“华人”,“华人”统指全世界的中国人,一般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称中国人为“华人”,在中国大陆10个省会城市做的调查,夸大为“全国华人婚恋匹配心理调研(见“结果发布”)。其实称为“中国城市人群婚恋心理研究报告”已经可以了,硬加上“华人”只能解释为虚张声势。“嫁我网(www.marry5.com)联手南开大学心理研究中心、零点研究集团三方一起做了国内首次最大规模的华人婚恋匹配心理调研”。“以往的婚恋调查大多注重于社会学视角的探究,并且样本量很小、代表性差,统计方法简单”。(见“结果发布”)这是在刻意贬低先前别人的研究,进而抬高自己的“首次最大规模”。

  事实显然不是那么回事。早在1996年徐安琪、叶文振在上海、哈尔滨(城市)甘肃省、广东省(农村)取样,共调查了3166对夫妻,其中因为丈夫外出、出国等原因脱露377人(脱露12%,有效样本3078对夫妻)[见《中国婚姻质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他们描述和评估了婚姻调适,婚姻互动、婚姻整合、婚姻沟通、婚姻角色关系紧张和冲突、婚姻幸福感以及婚姻满意度等诸方面,但他们是真正做研究的,没有夸大自己是“首次最大规模”。他们认为“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被调查者的婚姻满意度有着显著差别。婚姻满意度的周期变动不是线性的而是呈U字型的”。不足3年婚龄的婚姻只是婚姻周期中的一个很短的时间断面,代表性本来是很有限的。

  “结果发布”和“发布”里还有不少言过其实的夸大用语,这里不再列举了。我也是做婚姻问题研究的,对婚龄小于3年的夫妻进行调查研究也是值得欢迎的,收集到1073对夫妻的数据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其意义在于,这些结果支持10年前徐安琪、叶文振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若重新选择,依然选择现在的配偶’57.9%”;“平等、互信与和谐是中国夫妻关系的主旋律;以爱情为纽带的婚姻不多,婚姻情趣不足,性生活质量不高。”“即使把自我评价‘一般’的也归入低质量组别,研究对象处于低质量的也不到30%,”这与小于3年婚龄的人75.4%选择“与同一个人结婚”是相互呼应的。

  任何研究都应该按照科研规范和原则进行设计、取样、收集资料并做客观分析,避免出现过分夸大的、远离结果或与结果矛盾的结论性意见,避免因此误导媒体、误导社会、误导公众。

  阅读过这些文章不免产生了某种担心:中国好象出现了一类以滚雪球方式不断壮大并扭结在一起的经营夸大、拔高的利益集团,其中有的人是哗众取宠、冲击眼球,有的人是自吹自擂、沽名钓誉,有的是人借机吹捧、获取最大利益回报。

李胜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