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浮华背后的巨变 红砂村花博会红火中催生老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8:16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核心提示

  “不要羡慕我,在村里,这样的人不止我一个。”2006年8月22日上午,一杯刚沏好的新茶面前,曾华美大方地笑了。

  除了苗条的身材,清秀的脸孔,作为25岁的年轻女子,曾华美足以让外人羡慕的是

:在红砂村,她拥有这家“曾家大院”。

  2003年9月29日,总投资不足千万元的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在锦江区三圣乡开幕,是红砂村村民有“底气、自信”的开始,也是“曾家花园”的起点。7天的花博会,主会场红砂村迎来103万人。

  7天之后,“曾家大院”、“马家大院”、“刘家大院”等农家乐相继开张,村民的腰包也开始鼓胀:2002年人均纯收入3860元,2003年纯收入5040元,2004年纯收入6080元,2005年纯收入7060元……

  巨变·经历

  命运改变经营模式值得借鉴

  2006年8月22日,与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村委会主任包贵平见面时,他递过来的名片上,还有一个头衔:红砂花乡生态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从花博会前期策划到后来“花乡农居”的诞生,包贵平参与其中,与村民相比,目睹体会更浓厚。

  政府决策调动村民积极参与

  为了办好四川省首届花博会,很长一段时间,从锦江区委到红砂村,调研、开会讨论一直持续不断。讨论的过程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专门从深圳请来的策划公司的方案被区委否定了。这个方案是精心打造的:修建主场馆、接待中心、预期投入2亿元……

  “如果按照策划方案,容易造成开会很热闹,会后就萧条的景象,巨资修建的场馆,更会变为沉重的包袱。”包贵平说,这一点,区委前期在对其他地方举办的花博会的考察中就发现了,区委提出:可持续发展,政府不能“孤军作战”,调动村民、花卉企业、吸收社会资金一起参与进来。

  最终区委投资只修了一个广场,用来营造氛围,让企业在周围布展,恰逢进行交易的高店子花卉市场要搬迁,便引进了企业修建,花博会后再退还给企业。同时,对村民农居进行改造,专门聘请餐饮顾问、文化顾问、引导村民特色经营。“解决游客吃、休息等服务配套,村民也增收了。”

  花博会期间,一律免费。开会讨论的结果是:门票的印刷、设施、人力的投入等算下来,可能得不偿失,也不利于持续发展。包贵平总结说:“给市民提供一个免费公园,就是要给大家留下印象,欢迎来到红砂村玩!”

  土地流转村民开始打卡上班

  2003年9月25日,距离开幕还有4天时间,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序。在红砂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锦江区区委书记白刚向在座的各部门人员勾勒了一幅蓝图: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会。

  参加会议的包贵平,对这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知道,红砂村的命运要开始改变了。

  红砂村花卉种植历史悠久,但没有形成产业。包贵平分析道:原来各家各户都种花,很分散,并且属于传统种植模式和水平。花博会的成功举行,不仅吸引了众多游人,而且也吸引来了专业种植花卉企业,截至目前为止共有28家。

  这些引进的企业,使得红砂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原来自己种花,从生产到销售,全部由村民自己来承担,现在村民将土地承包流转给企业,经营活动由企业负责,只有少数村民还在自己种花,90%的土地都流转出去,有的村民开始在企业里“打卡上班”。

  就包贵平看来:之前村民的种植方式和花的品种传统,使得产值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引进专业企业,整个花卉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

  在对花博会前期规划中,旅游产业也是一个重点。“发展旅游产业,让村民增收,就要让村民参与。”在这样的认识下,打造“川西民居”的工程从花博会前开始进行,延续到花博会后,投入资金为300万。采用补贴方式,一户补贴100元,改造300多户,对接待游人的村民农居进行改造,吸引游客,达到增收目的。

  巨变·感受

  花博会后我从城里走回乡里

  川西民居的小楼房,朴实的木头桌椅点缀在绿荫之间,在自家的3亩花田上建立起来的这个“农家乐”,现在年纯收入五六万元。“比我当初在城里打工强多了。”曾华美感慨道。

  曾华美是土生土长的红砂村人,当初进城打工,曾华美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三圣乡红砂村人。“路不好,又偏远,人家说到我们那里,都说是'山上'。”

  村民顾虑

  生意好却不懂经营

  2003年9月29日,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在锦江区三圣乡开幕,7天的花博会,主会场红砂村,涌进的人流量超出了村民们的想象。一些自家有庭院的村民开始接待游人,还有些村民把凳子搬到路边设摊。

  曾华美在城里打工,家中的父母就开始张罗起来。“以前的老院子,腾出来就这么点宽,摆四五张凳子。”曾华美指着自己坐的地方说:“没有想到那么多人,桌椅都是借。”

  即使在人头攒动的7天,生意异常火爆,曾华美家里也没有买桌椅等,全部去借,服务人员都是自家亲戚朋友。“谁知道这种热闹能持续多久?”曾华美说,这种顾虑下,大家都是持观望态度。“毕竟是村民,都没有经验,哪里懂啥子经营呢?”

  吃定心丸

  打工者回家当老板

  2004年农历正月初二,天气特别好,过了中午12时,人突然就像从地缝里冒出来一般,一家人忙到晚上6时过才吃上饭。正月完了,一家人像是吃了定心丸,赶紧买桌椅、修建小院,正式开始“投资”了。曾华美说,环境好了,人只多不减,发展前期,每个星期都大批的增买桌椅。生意稳定下去,原本周末回家帮忙的曾华美,从年迈的父母手中接过“曾家大院”。她说,村里很多打工仔和她一样,回村自己当起了老板。

  巨变·对话

  不要简单热闹而要致富村民

  抓住花博会契机,以红砂村的转变为起点,三圣乡的“五朵金花”随之绚灿开放。花卉产值由2000年的4124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6560万元,增幅达59.1%。其中“五朵金花”已接待游人11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34亿元。

  政府打造“五朵金花”的基础设施投入为9745万元,作为“策划师”的锦江区区委作出了什么样的决策?担任什么的角色?8月28日上午,记者专访了锦江区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白刚。

  记者:花博会的召开,以及红砂村打造的初衷是什么?

  白刚:2003年5月,成都市政府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概念。结合实际,三圣乡处于城市通风口,按规定不能作为建设用地。深入调研后,因地制宜,决定通过举办四川省首届花博会,作为由头来启动发展。

  记者:花博会期间采取农户参与模式,而不是建综合场馆。摒弃策划公司的“专业”,自创模式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白刚:策划公司的方案也有道理,有它的魅力,但我们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不只是简单热闹几天,而是要解决农民致富问题。浙江、重庆两地都举办过花博会,前期的考察出的状况是:投资巨大,但会期还没完,人就开始减少。我们认为,与其把巨大成本投放在巨大工程上,不如投放在农民身上。农民如果搬迁了,人文景观就没有办法维持,不如与农民利益结合起来,把农民转化为市民。基础设施建设后的区域,应该是开放性公园。农民土地不变,呈现在市民面前的就是“农耕文化”,一个休闲好去处。

  记者:这个打造中,如何让政府决策与市场规律契合?

  白刚:围绕城乡统筹,借花博会,用工业理念来发展农村经济。对于一个省花博会来说,主场馆的建立,还可以以会展为旗号,但如果没有酒店、餐饮、展览馆等资源的配置,无论从花博会还是可能带动的发展来看,都是死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觉得可以走市场化道路。政府不投钱,由企业投资修建展览馆,政府“借”用后归还。这样既解决展览馆搬迁问题,又解决了花卉产业问题,一举多得。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起到决策性作用是什么?

  白刚:制定一个高的起点和运作模式。最初对后期发展的定位,不是停留在农家乐,而是乡村旅游。不仅改建农居,引导农民经营,采用“一村一品”,还根据各村特色,将传统农家乐旅游提升为都市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朵金花”的错位发展,并不是前期规划好的,而是在借鉴红砂村的成功经验中摸索出来的。

  记者:随着市场、环境、自身发展变化,这种发展模式没有显现出问题?

  白刚:就人文景观而言,还需要不断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出AAAA旅游景区,以后更要注入新活力。我们还没有完全把优势发挥出来,比如花卉产业,目前在全国居第4位,交易额只有4亿6千万元左右,而昆明斗南花卉交易额已经达到三四亿元,差距存在。较大的空间还可以发展,继续拓展花卉产业,确保可持续发展。

  早报记者谭晓娟摄影华小峰

  名词解释

  五朵金花就是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这五个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特色农居,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相继推出了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红砂村以种植鲜花为主,发展花卉产业,现在已是成都市和四川省的鲜花集散地,被称为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以荷花为主;另外还有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因而被誉为成都市农家乐的五朵金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