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沦落”救助站的背后(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8:40 新文化报

  袁伟华(以下简称袁):救助站2003年挂牌,每年都有,暑假期间多一点。

  记:有媒体说今年以来救助站里共接收300多个大学生,近两个月来每个月平均接收了60多个大学生,有这么多吗?

  袁:我只能说暑期两个月比平时多,新闻标题说月收60人,是有歧义的,不准确。

  记:还有媒体说经过核实,从1月15日到8月22日,共有1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寻求帮助。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呢?

  袁:我们这里没有这个资料。我不知道媒体是从哪里得到的。他们大多数人随身都没有带毕业证,怎么核实?

  记:你们怎么知道他们是不是大学生呢?

  袁:很难确定。登记表上只有文化程度一项,主要靠他们自己填写。况且他们也不大可能随时把毕业证带在身上。

  记:他们来自哪些院校、什么专业有详细记录吗?

  袁:这些都没有登记,包括一些联系方式都是他们自愿留的。出于面子和隐私考虑,很多人都没有留。至于他们毕业的院校、什么专业,毕竟我们这里不是人才市场,只有一些很基本的资料,比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所地等。

  记:大学生一般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救助站的?

  袁:主要是找不到工作,或是被骗,找朋友没找到,这边又没有亲友、同学或老乡可以投靠。

  记:对前来求助的大学生有没有什么“特殊照顾”呢?

  袁:想办法电话通知家人,如果在站里生病,就送他去医院;如果身上没有钱,无法买票回家,核实他的籍贯的确有这个人后就买票给他,在此期间给他提供食宿;办理出站手续后送他到车站。其实对于所有来救助站的人来说,不管是不是大学生,在这里接受的救助服务都是一样的。

  记:一般他们在站里会逗留多长时间?

  袁:按规定,受助者最多可待10天,但一般逗留两天左右还是比较准确。大学生也比较爱面子,能少待就少待。

  记:跟普通的受助者相比,大学生有什么不一样吗?

  袁:我个人接触的来这里的大学生很少,各人心态不一,什么样的要求都有,挑剔不挑剔就很难说了。我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能管饱。

  其实在与汪飞的对话中,记者怀疑他的有些话是否属实。因为如果真是离家出走去找朋友的话,按常理应该是先联系再过去的。汪飞说自己在老家开游戏厅,家境应该不差,真要是遇到经济困难,也完全可以向家里或亲友求援,不至于非要到救助站来。

  8月28日,记者从救助站工作人员处获悉,汪飞已经于26日自己离开了救助站,他入站时填写的地址不是真实的。“我们要给他买票,就需要与他填写的住所地派出所核实,但核实的结果是‘查无此人’,他就自己走了。”

  地址是假的,那学历呢?记者试图与他所说的江西那所工艺美术学院联系,由于正值暑期且距离他所称的毕业时间太长,无法得到证实。

  

  记者手记

  走进救助站不是耻辱

  在东莞,我碰巧见到了小学同学的弟弟。这个来自四川农村的男孩只有初中文化,替一家报纸做发行,每月收入1000多元,很累,但他很努力,也很珍惜这份工作。其实在东莞,像他这样的打工者比比皆是。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官员告诉我,本地的大学生毕业后最先考虑的是去当公务员,考不上就踏踏实实进厂做工人。去年的应届毕业生也还有约15%没有找到工作。

  在生活的压力面前,或跌落到人生低谷的时候,正视现实、放低姿态,应该是当下大学生找工作时的心理准备。而多增加点防范意识,不要上当受骗,也是需要补上的一课。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3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