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你好,“哥德堡”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9:30 解放日报

  

你好,“哥德堡”号

  “哥德堡”号昨日抵沪,在欢迎仪式上,船员们爬上帆索兴奋地挥动着五星红旗。

  沿当年航线,穿3.5万公里大洋,高桅白帆的瑞典“哥德堡”号,昨天上午终于抵达环球航行的终点———上海。

  迎接远方的朋友,吴淞码头铺满红地毯,挂起彩旗,奏响乐曲。看到了,看到了,岸上的人们欢呼起来,桅杆上那粗大的帆索,甲板上那翘首眺望、挥手欢呼的水手。

  10点20分,“哥德堡”号船舷两侧的八门火炮鸣响,向上海问候;岸上,同时八响礼炮回应———

  “你好,‘哥德堡’号!”沿江而上。在万千上海市民的注目下,16点30分,“哥德堡”号泊进北外滩国际客运码头,在此,它将停靠两个月。

  “疯狂想法”变现实

  历史会记住这一瞬:昨天上午10点30分,“哥德堡”号靠上吴淞码头。上戏附中的高三学生张心枝走上舷梯,向彼得·卡林船长赠送镶嵌着外滩美景雕塑的礼物金钥匙,卡林将它举过头顶,兴奋地说,“这让我感觉像童话一般美好。”

  59岁的卡林船长说,此次率团完成中国之旅将是他职业船长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远航。“复建一艘仿古帆船并扬帆驶向中国,那是缘于一个疯狂的想法。”

  1745年9月12日,一艘命名为“哥德堡”号的瑞典商船满载着从中国运回的茶叶、瓷器、香料等商品,谁想竟在离哥德堡港口只有900米的近海沉没。直到1986年至1992年期间,瑞典人对沉没的“哥德堡”号进行海底考古发掘。发掘出的大量中国古代物品引起了全瑞典的极大兴趣,于是,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浮现出来———能否用传统工艺再造这艘古船,并驾驶它再次前往中国呢?

  这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却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人们在复建帆船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参照并使用18世纪的制船技术、手工工艺和传统造船材料。直到2002年6月“哥德堡”号正式复建完成。

  这艘仿古帆船总长58.5米,吃水线以上高度47米,最大载货量为900吨。整艘船由橡木和松木建造而成,英国亚麻制成的船帆完全由手工缝制,总面积为1900平方米。船上美丽的雕饰、粗大的帆索、人工锻造的铁钉,无不体现了瑞典造船工艺的完美传承。该船装备的14门大炮现已用于鸣放礼炮,在古老的船底则隐藏着最现代的航海科技设备。可以说,“哥德堡”号仿古船是现代理念指导下传统造船艺术的完美再现,集瑞典现代航海技术与悠久的历史传承于一体。

  在“哥德堡”号沉没261年后的今天,它终于再度来到中国。虽时空不同,但中瑞两国友谊依旧。

  惜别海上时光

  抵达上海了,随船的14名中国水手也结束了与大海相伴的日子。回忆起这十几天充满艰辛但又快乐的时光,到家的感觉反倒生出一些淡淡的不舍。

  “哥德堡”号上共有80名水手,但只有20人是“主力”,其余都是业余的帆船爱好者,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上海水手包骥迅斜靠在船舷上,静静地抚摸着朝夕相处了10多天的缆绳;“美女水手”董一晶是位服装设计师,临别前夜她将自己带上船的四件衣服全送给了伙伴。作为女性,“哥德堡”号没有给她丝毫的“优待”,她也要像其他男水手一样爬上30多米高的桅杆。她说,她最喜欢爬船头的桅杆,在那里离海最近,可以体验小鸟飞过海上的感觉。

  也许是对中国水手“恋恋不舍”,昨天就在“哥德堡”号即将抵达北外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带给水手们最后一次考验。就在电闪雷鸣,雨大风狂之际,船长彼得·卡林给两位上海水手下了一道命令:爬桅杆,收桅绳!下雨天,桅杆绳子很滑,操作会有一定危险性。不过两位水手动作麻利、充满自信。

  中国与瑞典:穿越千年

  靠岸了,中国的水手们告别了“哥德堡”号,但“哥德堡”号还将以其他方式,迎接上海朋友。

  曾实地考察瑞典汉学发展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周振鹤说:“1739年1月,‘哥德堡’号第一次驶向中国。而其实,中国与瑞典的两国交往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6世纪,那时瑞典的汉学研究就已逐渐兴起。”

  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前任馆长波吉伦斯瓦德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国与瑞典:穿越千年》中,更是考证说:“中国的丝绸在汉代已经远销万里,而在我国,最早发现的有图案丝绸碎片,出土于斯德哥尔摩以西的比尔卡城———9世纪瑞典的商业中心。中世纪以来,瑞典教堂开始保存丝绸,用以制作教士的长袍。”

  “中国在历史上,曾对整个欧洲充满吸引力。”周振鹤说,“1275年,马可·波罗到达当时中国的元大都,在中国停留了17年后返回欧洲,并编纂出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从那时起,‘宫墙、房壁和天花板都满涂金银’的遥远中国就成为全欧洲向往的圣地。”

  而瑞典,对于东方的向往并不比其他国家少。波吉伦斯瓦德教授考证后得出结论:“17世纪末,瑞典的制陶工人,纷纷模仿中国,在白底的锡釉陶器上,调以蓝色绘出中国山水,花鸟和其他江西景德镇出产品上的寻常图样。”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说:“有史为证:当1721年瑞典战败于俄罗斯,丧失所有欧洲属地及军事大国地位,国势衰弱后,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通过与中国取得联系,和中国做贸易来振兴自己的国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张祖谦说:“中瑞两国关系友好。1950年,瑞典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而在冷战时期,瑞典也成为中国打破美国封锁的重要缺口。如今,欧洲的首家‘孔子学院’,北欧的第一家中医院,中国都首先在瑞典开办。”

  第一个到达中国的瑞典人

  谁是第一个到达中国的瑞典人?周振鹤说:目前可查的瑞典有关记载,一篇是1667年的关于中国旅行报告,另一篇是1694年的关于中国长城的论文,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也是从传教士那里间接获得,但文中却没有对当年到过中国的瑞典人的记载。“一艘名叫‘瑞典的佛雷德里克’的船,清雍正时,公元1732年2月9日首先驶向中国,这应是第一艘正式以瑞典的名义驶向中国的船。”

  当时的情形已经语焉不详,只有在瑞典人奴德·奎斯特在《哥德堡号历险记》一书中,才描述了“哥德堡”号船员第一次到达广州看到中国商人的情形,相对体格高大的北欧人,“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中国人。他们皮肤呈黄色,大部分人个头矮小。那些商人做生意时只收白银。有钱人衣着鲜艳华丽,留有长胡须,很少看见他们的夫人。”

  瑞典人到中国以后,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历史记载,曾有广东巡抚这么评价:“瑞典人最为谦和温顺”。

  谁是第一个到达瑞典的中国人呢?邹振环说,很可能是谢清高。1820年,早年曾做过水手出海、当时已瞎了眼睛的谢清高口述,由杨炳南整理出一本《海录》,其中第一次提到了瑞典的风土人情。

  而此前,暂无记载。

  上海与哥德堡

  为何选择上海为“哥德堡”号重访中国的终点?4年前,本报记者曾采访瑞典原海军上将尼尔斯奥弗。那时他正来沪参加“哥德堡”号中国之行研讨会。他郑重道,上海既是哥德堡市的友好城市,更有“许许多多让我们感兴趣的东西”!

  上海与哥德堡市,早在1986年就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2003年10月23日,更进一步正式结为友好城市。

  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上海,对这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早不再陌生。沃尔沃、爱立信、宜家、诺贝尔……凭借优秀商品和文化魅力,瑞典令国人耳熟能详。

  20年了,上海与哥德堡市友好交流一直没有间断。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室主任张铁军,曾三次到过哥德堡,前后生活了4年。“上海和哥德堡都是本国最大港口城市,也许正是这个特点,让两个城市拥有了相似的气质。现在哥德堡的经济主要依赖贸易,瑞中贸易总量仅次于其与欧盟和美国的贸易量,2005年总额高达57亿美元。

  “1993年初,我在哥德堡,正巧赶上上海来的艺术家们在剧场献演,当时高朋满座,每个节目后掌声雷鸣。现在很多哥德堡人都知道上海,对上海的印象也很好,我的几个瑞典朋友来过上海,都说上海大气、现代化、亲切如家。”

  今天,哥德堡大学和复旦大学每年都会进行学者交流;今天,瑞典在上海建立投资促进署,通过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帮助上汽集团等26家中国企业在瑞典建立了分支机构;而今天,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也在哥德堡成立办事处……上海与哥德堡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也正因此,当哥德堡市市长约翰松介绍此次“哥德堡”号上海之行时欣然说:“选择上海作为目的地之一,因为我们是好兄弟。”

  “哥德堡”号将在上海停留两个月间,对市民开放,具体参观时间预计在9月上旬。开放当天,北外滩“你好,‘哥德堡’号———上海国际航海文化节”将同期开幕。届时将为市民营造出浓郁浪漫的“海洋氛围”。

  

你好,“哥德堡”号

  

你好,“哥德堡”号

  

你好,“哥德堡”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