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代人的入学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0:12 金羊网-新快报

  ■专题策划:解素蔚

  ■专题执行:新快报记者谢少媛实习生苏慧芳

  随着九月的到来,高校陆续开学,刚考上大学的千万名新生也怀揣入学通知书踏上求学的征途。然而,跟着而来的一系列新闻却不由发人沉思:日前清华大学本科新生报到的

时候,学校在迎来了全国各地3000多名学子的同时,还迎来了8000人左右的“亲友团”,导致学校附近旅馆全部爆满,百余外地新生家长不得不露宿操场。“百余新生家长露宿清华”引起各方关注。新生报到家长究竟该不该送?我们特请来老中青三代大学生,听他们讲讲时代变迁下,各自经历的入学报到之路。

  80后:庞大的亲友团吓坏师兄师姐

  出发那天,我和爸妈以及他们的朋友,加起来有十几个人,刚好坐满一辆面包车。有那么多人陪着我,感觉都不像是去上大学,反而觉得像是参加旅游团出去玩的。后来我爸告诉我,那一次一来一回光过路费就用了一千多块钱。

  讲述人:Sue,大三学生

  入学时间:2003年9月

  入学方式:家人驾车送去学校

  学校离家路程:广州-汕头,约500公里

  我家在广州,考上的大学虽然是在广东省内,但离家也有好几百公里,平常坐长途汽车去到学校最快也要六个小时。

  当时,爸妈和我商量了几个入学报到的方法,但是到最后还是决定我们自己开车去学校,运行李也方便。那段时间我爸的几个朋友和同事想跟着一起去旅游,于是爸爸就组织了他们一起送我去学校报到,然后顺便在那边玩。

  出发那天,我和爸妈以及他们的朋友,加起来有十几个人,刚好坐满一辆面包车。有那么多人陪着我,感觉都不像是去上大学,反而觉得像是参加旅游团出去玩的。我们走的路线是全程高速,路费是免不了的。看着爸爸少则几十多则一百的给出去,我当时真是心痛啊!后来,我爸告诉我,那一次一来一回光过路费就用了一千多块钱。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各个学院都会在校道上设点迎新。我们家庞大的亲友团阵容让师兄师姐们都吓了一跳。入宿以后,我的新舍友跟我说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好”,也不是自我介绍,而是“哇,你们家好多人。”其实,那时候我也问自己,“是不是我太不独立了,都读大学了,还要爸妈组织一队亲友陪我来学校,而且还花那么多钱。”但是,如果自己一个人去学校,我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办。而且,我身边的许多同学也是家人陪同着入学的。大学第二年,我也参加了迎新的志愿者工作,我们不只是要负责接待新生,还要接待新生的父母,帮他们了解酒店、招待所的情况,有时候甚至还会直接帮他们安排好住宿。

  

三代人的入学故事

  上图:70年代敲锣打鼓欢迎大学新生入学。

  50年代:学校派专人接我上学

  解放初期大学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我们新生都是由学校派人亲自接去学校的,没有家人陪同,都是和入读同一所大学的同学一起去报到,那情形就像去参军一样,身上穿的也是统一的军装。

  讲述人:侯老师,退休老教授

  入学时间:1950年1月

  入学方式:学校亲自接送

  学校离家路程:沈阳-哈尔滨,约500公里

  我在1950年1月入读大学,那时候新中国才刚成立三个月,我们这一批是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

  我家在沈阳,考上的学校在哈尔滨,离学校大概有六七百公里的路程,坐车需要六个小时左右。当时东北地区的大学生人数很少,我们需要经过严格的面试、政审,都过关了以后才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那时候入学报到跟现在情况很不一样,解放初期大学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我们新生都是由学校派人亲自来把录取的学生接去学校的,没有家人陪同,都是和入读同一所大学的同学一起去报到,那情形就像去参军一样,身上穿的也是统一的军装。

  这一路上也不需要自己花钱,当时国家刚刚成立,急需人才,我们读大学都不用交学费,吃住穿也全免费。入学那天穿的是统一的新军装、新鞋子,而且知道将要学习的专业是俄语,是苏联老大哥的语言,所以整个人都特别兴奋。

  到了学校以后,校长、老师、政治辅导员挨个来看我们新生,问我们需要什么、缺什么,可以说是嘘寒问暖啊,就像家人一样,感觉很亲切。那时候才刚刚解放,国家一切百废待兴,学校房屋很少,各方面条件都不完善,但学校仍尽量把我们安排得非常好,吃住条件都很不错。吃饭时都是十个人坐一桌,有八菜一汤。当时我们住的宿舍是地下室,30个人一间,睡的是通铺,也就是炕,上面铺着木板。虽然如此,但我和同学已经觉得很不错了。

  

三代人的入学故事

  上图:如今,新生入学举家相送。

  70年代:揣着凑来的十几块钱上路

  我们那时读大学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来的,我记得我们宿舍8个人,只有一位浙江来的同学是家里陪着过来的,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很奇怪,他自己也觉得挺没面子的。那位同学后来出国留学了,但是之后每次同学聚会见面,我们都喜欢拿这事来取笑他。

  讲述人:朱献文,广东乐美文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入学时间:1979年

  入学方式:自己坐火车到学校

  学校离家路程:清远-长沙,约600公里

  作为文革后第三届高考,1979年那年,全国一共才1.2万大学生,在十年“文革”的饥渴中度过的年轻人,都争先恐后挤独木桥。我就是其中一员。

  考上大学,当然十分高兴,但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大部分地区生活还是挺艰难的,更何况我的家乡是在贫困山区———清远。虽然那时进大学免学费,但生活费也是个大问题。我记得去学校报到的时候,身上揣着的十几块钱已经是全家所能凑出来的生活费。

  那一年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家里人用单车带着我和行李,骑了15公里的山路,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火车站。我记得那时候从清远到长沙的票价是5块钱,坐的是硬座。因为我是第一次出远门,家里人怕我不懂得上下站,特别买了趟终点站到长沙的。那是一趟慢车,600多公里的路,按照现在的车速也就6个小时左右吧,当时却整整走了25小时,一天一夜。那趟车就像公共汽车一样,开个几分钟就会停一个站,600多公里,中间停了大概100多个站的。白天旅客多得几乎挤不下,晚上却是冷清清的,我们就一人占一排位置睡觉。车到彬州时,上来了一个学生模样的人,一聊起来,他也是要去报到的新生,而且我们居然还是同校校友呢。

  学校在车站安排了车把我们接送到宿舍。当时给我们安排的是八人一间的宿舍,环境还挺不错的,前几年我回学校,见到我们当年的一些宿舍现在还在使用呢。不过我那天有点沮丧,因为下站后就把行李交给学校统一托运,结果到了晚上八九点,行李还没送来,我所有的家当都在里面,心里急得不得了,幸好后来一位热心的师兄帮我把行李找了回来。

  (观宇/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