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民工改称“新市民”意味着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1:31 南方网
  南方网 叶 扩

  西安雁塔区内40万务工农民以前的“外来工”、“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等称谓已从雁塔区政府文件、领导讲话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市民”。政府还号召区内全体公众也要将务工农民统一称为“新市民”。(新华社8月28日电)

  巧合的是,就在不久前,成都通过修订草案,在法律层面上取消“外来人口”称呼

,统一改称“暂住人口”。这些做法,令人为之激赏。这样的举动,意义非凡并具示范作用。

  “捞仔”、“捞女”、“小保姆”、“打工仔”……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城里人对农民工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而且地域性的偏见很强。极个别人甚至含有歧视性地称呼农民工为“泥腿子”、“乡下佬”、“北佬”等。尽管多数市民并非心怀恶意,但对农民工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更让农民工在感情上总觉得和城里人隔着一堵墙。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良言一句三冬暖”,一个“新市民”的称呼,意味着唤起了人们对这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的关注和关怀,更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而且好就好在这不是花架子,而是落到实处的。雁塔区政府出台的文件在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其他一些具体领域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市民待遇作了详细规定。这就在制度安排上提供了可行性和持续性,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农民工真切的关心,是言行一致的保证。在这里,“农民工”到“新市民”,改变的已经不仅仅是名义了。

  据粗略统计,在我国有上亿农民工流动于城乡之间,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流动劳动力群体。而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市之间产生深刻的断裂。曾几何时,在我国城市中,对农民工进行污名化的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比如农民工讨薪难。这些都加剧了农民工的自我认同的危机。但有目共睹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流了汗、出了力,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社会转型时期,如果这种城乡断裂再进一步加剧,将极不利于社会发展。这也使得中央对农民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要求全国改善农民工待遇,特别是今年年初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农民工的社会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人们开始由农民工对城市资源的“占用”和对城市生活的冲击,产生恐慌和憎恨,转向用更现实的眼光接受这一事实。

  西安雁塔区的这些做法,值得在全国推而广之。但愿这样的好做法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愿“新市民”也只是个暂时性的称谓,“新”字会最终被去掉,也但愿这些规定不会成为一纸空文。(编辑:东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