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总裁成了“首富”,国企就能搞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1:43 信息时报

  伊利总裁潘刚有望成为国有上市公司高管“首富”——因为按照该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潘刚将无偿获得数千万股的股票及股票期权等,“仅激励预期收益这一项,其收入就将超过2亿元”。

  伊利经营得好,总裁固然功不可没,但中下层的管理人员和一线的普通员工也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现在他们的收入和总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会不会对他们产生负面

的“激励”,降低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对总裁的“激励”呢?

  当然,如果没有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做铺垫,这些问题是说不清楚的,说不清楚就不说了吧。我这里倒是想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给了总裁巨量的股权激励之后,总裁就一定会努力把企业做好吗?

  从直观上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总裁拥有了股权,他个人的收入就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全“捆绑”在一起了。既然如此,他就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来经营。

  但是,在仔细研究了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造假丑闻的前因后果之后,我对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结论却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安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及其他公司高管,也持有本公司的大量股票,但这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激励他们全心全意地为公司打拼,相反却激励他们伙同安达信会计公司大做其假账,然后靠着账面的虚假赢利拉升股票,待到游戏快玩不下去的时候,就将股票尽数抛出,自己狠狠地捞了一笔,公司却随之破产,员工失业,不明就里的其他股东也损失惨重。

  举出这个例子并不是说中国的国企老总都会像安然公司老总这样玩,更不是暗示潘刚将成为中国的“斯基林”,而只是想提醒有关方面:这些年来我们在国企管理方面,一直都是在沿着如何加大“激励”的力度的方向前进的,但这条路上很可能潜藏着一些“安然丑闻”式的可怕陷阱。

  在我看来,和中国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中国国企老总的收入实际上已经是高得不能再高了,继续加大激励的力度,其边际效用也仍然是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目前中国国企管理的主要矛盾,其实不再是“激励”,而是监管。我认为,严格而有效的监管,实际上将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如果不好好干,就可能失去目前丰厚的待遇,对这种前景的恐惧,将可能使国企老总们“被迫”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