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不要被几个“恶搞嗝”给打蒙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1:47 南方网
  南方网 李晓亮

  据媒体报道,某网站突现北京双子座大厦遭袭击倾塌的Flash(动画),而大楼倒塌的画面竟与“9·11”美国双子大厦遭恐怖袭击状况类似。这则《双子座大楼遭网友恶搞》的新闻,再次将“恶搞”这个热词推上争论的风口浪尖。(见30日《中国青年报》)

  然吾生也晚,加之孤陋寡闻,于是搜了一下,发现所谓的“恶搞文化”据说是从日

本传入的,我不知道“恶搞”一词在中国出现和风行的确切时间,只记得在我小时候诸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的“恶搞”版唐诗,在孩子中已是人尽颂之了。不久前,小学生中又传出牛郎没钱娶不了织女的“恶搞”经典,不知这些会不会被当成“恶搞”低龄化走势的“佐证”。

  众所周知,在“人治”时间远远长于“法治”的中国,人们普遍缺少幽默权。美国大选期间,一部名为《布什语法》,搜罗了以错词病句闻名于世的布什总统的“名言警句”的电影在美国上映;美国一动物园里降生的一对孪生猴子分别取名为布什和克里。这是美国人的幽默,在中国恐怕是不行的,还会冠以“恶搞”之名。

  中国之所以反恶搞,就因为所谓恶搞解构甚至颠覆了“崇高”的意义。如果允许恶搞,神像就坍塌了,领袖将由神变人,高尚将不在神秘,伟大将变得普遍。崇高、神圣、庄严、英雄、圣人、权威,随即土崩瓦解。反恶搞,甚至可能有被当成政治层面问题来解决的趋势!

  可笔者以为,“恶搞”之所以能够出现并且流行,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日渐宽松和自由的结果。只要审慎地行使“恶搞”这种自由和权利,不伤害到维系社会团结的优秀传统和核心价值,就不应过分打压。

  当然,我非学者,对此更无专业的研究,对“恶搞”的了解,也仅限于看过的几个视频短片《分家在十月》、《馒头血案》、《新龙门票贩》和《鸟笼山剿匪记》等。以前看过一期《南都周刊》的专题《恶搞的江湖纪事》,很认同文中王卫东博士的观点:“恶搞”的兴起,是因为在中国权威的声音太过"“嘈杂”,平民几至失语。恰好网络提供了平台,民间意识和情绪得以良性宣泄。

  恶搞,本不值得太介意,它不会发展到控制舆论导向,占据思想的阵地,成为文化现象的主流。而且也大可不必为其所谓的“产业化前景”担忧。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恶搞”只是在中国文化圣殿里的几个“嗝”,只是一种个人化情绪的良性释放,打过也就没事了。因此我们不必杞忧,套用小品《说事儿》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应“不要被几个‘嗝’打蒙了”!以致会把“恶搞”和“胡搞”、“搞恶”弄混淆。(编辑:东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