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芦笋是个宝 篰头成了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02:11 杭州日报

  这一困扰了富阳村民20余年的难题,谁能帮忙解决

  富阳是中国的绿芦笋之乡,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然而,种了20多年的“金笋”,却遭遇了下脚料污染的瓶颈。近日,记者在富阳芦笋主产区常安镇采访了解到,由于芦笋下脚料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泛滥成灾,成了当地老百姓的一大困扰。

  现场 隔着马路都臭味扑鼻

  “你看看,这篰头田里是,路边是,林子里,渠道边也都是。”一见到记者,常安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孙国民就立马抱怨起来。他说的篰头,就是芦笋加工后剩余的下脚料。

  “芦笋篰头苦,连猪都不吃。”当地农民张连根的工作就是每天用大电瓶车把芦笋篰头拉出去,一天两车。“少说也有千把斤吧。”由于芦笋篰头数量大,腐烂时间缓慢,在芦笋旺销的4-8月份,常安镇的田间地头就成了篰头堆积的垃圾场。

  跟随着老张,记者来到了出入常安镇的马路旁。经过一天的暴晒,路边成堆的芦笋蔀头看上去像干枯的稻草。十米开外,就是一条贯村而过的水渠,一些腐烂的芦笋蔀头漂浮在水面上。

  “再这样下去,水都没法吃了。”在公路边干活的方师傅闻讯而来,“隔着一条马路,这味道都闻得见。”据孙国民说,抱怨的不止方师傅一个人。由于芦笋篰头污染日渐影响了农户的用水,最近几年,来政府反映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调查 一支芦笋半支变垃圾

  在贩销户张胜林家,十多名工人正在熟练地把从农户那里收上来的芦笋进行分拣、包扎。“只有上面这部分头是有用的,其他的就扔掉。”据介绍,芦笋大约40多厘米长,底部的三分之一要剪掉,才能拿到市场上销售。

  “贵的芦笋10元一公斤,有6元就扔在地里了。”以做出口生意为主的兴发农副产品加工厂老板张志福说,出口芦笋的要求更严格,只剩17厘米左右,一支芦笋半支都成了没有用的下脚料。为此,他还每个月花钱专门雇人和拖拉机帮他运这些下脚料。

  据孙国民介绍,整个常安镇有46户贩销户和两家加工厂。除了本地种植的0.58万亩芦笋外,江苏、山东等外地的部分芦笋也集中运到常安加工,每年全镇加工芦笋产生的下脚料有3000多吨。

  纵深 何时才能变废为宝

  “帮我们问问,这芦笋篰头还有别的用场吗?”这是记者在常安镇听到最多的话。“哪怕是加工成饲料,也比烂在地里强吧。”孙国民告诉记者,他们也曾联系过一些食品加工厂和中草药厂,但都因数量等问题搁置。

  为此,记者联系了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专门研究芦笋的寿森炎教授。寿教授说,芦笋是一种高档保健蔬菜,被称为“蔬菜之王”,从营养成分来说,芦笋篰头所含的成分和通常百姓所吃的笋尖是相同的,它的可利用价值也很高,能从中提取食物纤维素和多糖类物质,具有不错的药用价值。

  谈到利用,寿教授说山东等地已经有部分厂家开始用芦笋下脚料开发芦笋汁、芦笋粉和注射液等产品。目前还没听说杭州有专门加工芦笋下脚料的企业。需要通过企业和科研部门多方合作,才能把它的价值利用起来。

  (见习记者王力富阳报道组夏叶锋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