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化腐朽为神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02:57 大江网-江西日报

  在萍乡采访循环经济,记者深刻地体会到“物质不灭”原理的内涵,循环经济十分直观地显示出物质的客观性和永恒规律性。在这里,物质无所谓减少或增加,不存在有用和无用之分,它们只是以种种不同的形态存在,而无论哪一种形态,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都拥有一定的能量。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转化,是不同的资源种类。

  工业:科技让“废”变“宝”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萍乡就开始探索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路子。1979年萍矿投资2100余万元建造高坑发电厂。它是当时全国煤炭行业最大的用煤矸石和低质煤发电的机组,是全国火力发电厂发热量最低的电厂,燃料热能只需每公斤1200大卡。国家煤炭部称它“为我国闯出了一条综合利用煤矸石和劣质煤发电的新路子”。在该厂陈列室,记者看到不少外国友人前来参观的照片。该厂生产高峰时每天消耗1万多吨煤矸石。自从有了它,那一座座堆积了近百年、被萍矿视为累赘和负担的矸石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力。煤矸石燃烧后排出的黑灰和白灰,还可用来做建筑材料的掺和料。截止到现在,高坑发电厂共消耗煤矸石和低质煤550万吨,实现利润9100万元,社会价值60多亿元。

  在记者的印象中,谷壳是纯粹的废料。可在江西必高生物质能有限公司,记者目睹了谷壳变为电能的神奇过程。工人们将稻谷倒进机器,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雪白的米粒流出来,而谷壳却顺着一条长长的管道流向一个火炉进行燃烧,然后冷却变成气体,再经过气水分离,由生物质转化为电能。必高公司这套小型的发电装置是为了给用户做现场演示的。尽管如此,这套设备却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它一边加工粮食,一边发电,企业用电完全自给,一年节约开支40多万元。

  长期以来,煤气回收是钢铁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萍钢也不例外,炼铁、炼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气,差不多一半放到空中去了,既浪费能源,又污染了空气。1998年,萍钢建第一条棒材线的时候,听说有一种新技术可以提高高炉煤气的回收利用率。他们大胆地采用了这种新技术,在全国钢铁行业第一个安装纯燃高炉煤气高效蓄热式加热炉,一举获得成功,高炉煤气放散率降到12%。如今,萍钢轧钢工序5座加热炉全部采用这种技术,9座石灰竖窑、4座球团竖炉均使用高炉煤气,每小时回收利用达26.6万立方米。加上炼钢转炉煤气、焦炉煤气的回收,萍钢三种煤气一年回收量相当于50万吨标准煤,价值3亿元。

  今年,萍钢煤气利用又上新台阶,公司将投入2.4亿元,在安钢公司安装三套发电系统,利用高炉煤气年发电1.26亿度,实现20%的电力自给。据介绍,萍钢自主发电每度成本不到0.2元,远远低于电网电价。

  在萍乡,追求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已成为资源型企业的共识。据统计,目前萍乡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7户,从业人员5500人,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销售达到6亿元。

  农业:推广生态模式

  萍乡人多田少,萍乡人种粮水平高,在萍乡发展“猪-沼-粮”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8月中旬,记者来到湘东区排上乡上珠村兰坡组,采访了养猪专业户彭玉权。彭玉权是排上乡养猪协会的会长,去年养猪产值260万元。他的生态能源模式渐成规模,颇有代表性。

  养殖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要形成良性循环,养殖必须上一定的规模。彭玉权猪场常年保持200头母猪、800头生猪的规模。他建造了3个100立方米大的沼气池,周围有23户村民和敬老院使用他的沼气照明做饭取暖。在离沼气池大约50、100、200米的地方,彭玉权建了3个净化池。第一个为密封池,其余两个是露天池。沼液、沼渣通过十多米的地下管道流入池子,依次在池子里净化,最后排放到稻田和菜地。按照彭玉权现有的养殖规模,可为大约600亩水稻、250亩菜地提供充足的有机肥。

  在彭玉权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地里看到庄稼长得格外茂盛瓜菜无不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彭玉权说,这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不仅不用化肥,连农药也不用。

  彭玉权去年开始搞循环养殖,他这个点是南昌大学生态能源系统工程科研教学基地,经常有专家教授来进行技术指导。记者问他经济效益怎样?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村民用沼气和沼肥都不收钱,至少大伙买化肥农药的钱省下来了,电费也节约了不少。记者看了一份南昌大学专家对他这一模式的评估,说这种模式有改良土壤、能源开发、保护环境、水稻增产、冬闲田利用、农民增收的效果。

  目前,萍乡有24个畜牧小区,数以千计的养殖专业户,成千上万的农民家庭,都在朝着这方面发展。“山顶育林、山腰种果、山下养猪、水面养鱼、沼气煮饭、沼液种粮”生态能源模式循环经济方兴未艾。

  记者感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萍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萍乡有大量资源型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大量的资源被闲置、浪费,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反而破坏、污染着环境。当这些沉积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高效的配置和利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不仅会给萍乡带来金山银山,也会带来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唐彩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