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我能理解一个诗人的悲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06:00 光明网
廖保平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9月4日,曾经因住进“鸟巢”引来无数争议的流浪诗人也夫,又将在上海某别墅区继续他的生存体验计划,只不过这次临时住所换成了一个高6米、直径4米的大鸟笼。这次活动中,也夫想邀请一位年轻姑娘与他同处鸟笼进行体验,不过至今无人响应。

  笔者相信,也夫这次的行为艺术同样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和争议,可能再次被冠上

“炒作”的帽子,但是我却从中再次看出了一个落魄诗人浓浓的悲哀。

  一个诗人靠他的诗歌来扬名万里,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或是象郭沫若那样诗而优则仕,那该是多少诗人的梦想,也是很正常的想法。可是我们环顾左右会发现,诗歌已不复有上世纪初的疯狂,也不复有上世纪80年代的火热。虽然还有很多人在做着诗歌的梦想,网络也催生着层出不穷不的诗人,但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诗呢?现在写诗的人多过读诗的人;能从这么多写诗人中脱颖而出的又有几个呢?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现在还有多少诗歌刊物呢?连文学刊都在萎缩,更不要说诗歌。如果一个默默无闻的诗人没有一个职业,或是别一门手艺,单纯想靠写诗来养家糊口,难于上蜀道,恐怕连烟酒钱也赚不到!

  也夫不过是众多北漂诗人中的一个,笔者从网上查到,他原名叫唐臻,2001年到北京,一直处于流浪状态,靠给画家做模特,或者做群众演员为生。他曾写过20多本诗集,但都没有发表。我知道,在北京浪流诗人的圈子里,写出也夫两倍的诗歌数量的人也不是少数,但还是籍籍无名,只能靠着热爱和梦想坚持下去。但首先是生存着,艺术才有所附丽,对任艺人如此,对流浪诗人尤其如此。诗歌不能换成人民币,生活来源自然就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可是诗人如也夫者,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干体力活远不如民工,做生意远不如商贩,生活的处境或许比民工、小商贩好不到哪去,其困顿是可想而知的。于是,要么走捷径把自己整出名,要么边打工边写诗,期望有朝一日诗成名就。总之生存是第一位的,有人愿意请也夫这样的浪流诗人搞行为艺术,对他来说,打工与出名兼而得之,何不一试,于是就有住“鸟巢”的所谓行为艺术--用高尚的“艺术”来标榜自己的行为。

  笔者特别注意到也夫上次从“鸟巢”中“解放”出来的一个细节,当时也夫是抹着眼泪顺着绳梯爬了下来的,并且说“不希望处于这种状态(鸟巢生活),自己应该和大家一样,可以在城里到处去逛街”,并不怀念鸟巢的生活。在自己点菜,有人一日三餐送饭,在吃饱了睡、睡饱了吃的情况下,也夫的眼泪告诉了我们他内心无发言说的苦楚。毕竟,这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可是有谁能理解他眼泪里饱含的苦楚和悲哀呢?有人只是骂他炒作,但即便是炒作,这炒作也是苦肉计换来的,要忍受一个月的风吹日晒,我想并不是人人都愿意用这种方式来炒作自己的。

  也夫还要住鸟笼,我不知道是不是他所说的那么冠冕堂皇,实施什么“都市生存体验”系列作品。于我看来,他自身的都市生存状态已经是一件相当出色的作品了,完全具有标志性。再次入笼,或许是生活再次困顿,或许是身价涨了,或许是自己已做出了牌子,或许是名气被一阵风就吹走了,需要持续地炒作来维持,总之还是要入笼。

  但我知道一点,我们除了记住一个叫也夫的流浪诗人,却记不住他的哪怕一句诗句,尽管他写了20多本诗集。这对一个诗人来说,不是莫大的悲哀又是什么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