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一阁“以水克火”实是消防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06:1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天一阁“以水克火”实是消防理念
天一阁毗邻风光秀美的月湖,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以水克火”实是消防理念
天一池。
天一阁“以水克火”实是消防理念
天一阁不少藏书是海内孤本。(资料图片) 本专题撰文:钟 葵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江浙两省是历代藏书最盛的地方。据统计,中国自古代至近代共有藏书家4715人,其中浙江1062人,占22%,排名第一,江苏967人,排名第二。

  浙江至今保留了许多过去的藏书楼,如宁波的天一阁、余姚的五桂楼、海盐的西涧草堂、瑞安的玉海楼、湖州的嘉业堂等。其中天一阁自建阁至1949年,历十三代,薪火相传而不衰,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这座藏书楼能够保存至今,是与建造时采用易学理念和五行生克原理分不开的。

  火灾是藏书楼最大祸患

  有道是读书难,藏书更难。自古以来,火灾兵燹,鼠啮蠹蚀、高温潮湿等因素一直威胁着书籍的安全。尤其是火灾,是许多藏书楼被毁的罪魁祸首。著名学者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仅因一幼女剪烛灺,就造成“楼与书俱尽”的结果。

  为了防火,藏书家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一方面,设法隔离火种、火源,并配备灭火设施。另一方面,藏书楼使用耐火材料如石、砖等来建造。除此之外,古人在建筑形式上还采用一些理念来防火。比如,因为传说中的龙能吞云吐雾,降雨消灾,是火的“克星”,所以古代建筑常用龙吻作装饰;还有的把一些水生动植物作为装饰,如鳌鱼、荷花、水草等,甚至把天花做成藻井的形式,都有以水克火的愿望。

  天一阁建于公元1561年前后,它是明嘉靖时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

  据记载,范钦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藏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日积月累,藏书越来越多,范钦便有了建藏书楼的念头。

  设计体现消防理念

  范钦知道,建藏书楼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防火问题。一次,他在翻阅碑帖时,看到揭傒斯书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该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钦从中得到启发,决定按照源自《易经·系辞》的这句话的含义建造藏书楼,并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

  在《易经·系辞》中,把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和“生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和“成数”,在数字和五行的对应上,一、六属水,二、七属火,三、八属木,四、九属金,五、十属土。所以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范钦根据《易经·系辞》“天一生水”和五行生克中水克火的意思,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

  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

  这样建造的藏书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都满足了防火的需要。

  文渊阁用黑色琉璃瓦覆顶

  天一阁的独特建造方式和防火理念在古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抄了七部,需有藏书之处,便派人到天一阁查看书楼建筑及书架款式,仿照天一阁建造了著名的藏《四库全书》“南北七阁”。其中文渊阁就在故宫内。与整个紫禁城金黄色琉璃瓦、朱红色门墙的暖色格调不同,文渊阁使用了黑色琉璃瓦覆顶,绿琉璃瓦镶椽头,整体色调以冷色为主,因黑色属水,文渊阁也暗寓“以水克火”的意思。

  天一阁在民间也成为藏书家建藏书楼模仿的对象,浙江清代藏书家徐时栋,他的藏书楼曾两次被火烧毁,后来模仿天一阁,重建水北阁,该书楼建筑至今仍基本完好。浙江另一藏书家卢址的抱经楼也仿天一阁建造,也是六开间上下两层,书楼前面筑假山,并凿一方池,环植竹木。这栋书楼历二百余年仍保持它古朴的风貌,中厅天花板和檐椽上的水波纹装饰清晰可见。近年来,由于宁波进行旧城改造,水北阁和抱经楼已无法在原址保存,已先后迁至天一阁附近。

  古迹堪舆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