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体能再败”源于“圈养痼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08:58 浙江在线

  13年前的那次“精神羞辱”还未清洗,中国青少年又添“心伤”。8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成立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委会举办,同时邀请了中、日、韩3国共320名大、中学生参加,结果显示:中国学生体能较差。“一点也不累!”来自韩国的初三学生赵显宰和金兑炯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刚参加完定向挑战对抗赛,而站在一旁的中国学生早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比赛开始前,已经有中国的参赛学生因中暑而退出。笔者对这样的体能竞技结局不感意外,因为此前已有中国青少年体

能20年连续下滑的调查数据了。

  有论者说这是功利、金牌体育的结果,没有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沉重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更有专家说,“造成我国学生体能持续下降的原因中,现代生活方式对整个人类的影响占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根源的结论,圈养教育方式才是重要原因。

  所谓“圈养”,就是将孩子圈定在一定时空,用特定的局限性的教育模式和套路对他们进行量身定做的传道授业。我们的不少生活空间都是孩子的“圈”:住房就是钢筋水泥,将孩子锁在家里,不能外出;学校只安排没有风险的小型体育比赛,而大型运动会和野外活动春游秋游都被省略了;沉重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生龙活虎和拼搏士气,没有了“野蛮其体魄”的大丈夫气概。

  圈,空间有限,孩子伸伸胳膊踏踏腿都缺乏足够的空间;圈的空气浑浊不堪,众多孩子挤在狭小场地,含氧量明显不足;圈里能看到的,只有四角天空,而不能看到辽阔疆域和大千世界。更重要的是,“生活之圈”用粗壮篱笆给孩子造成了“精神之圈”,圈住了孩子敢冲敢打、爬高上低的精神冲动和捣蛋欲望,所以他们才四体不勤,作为懒惰,得过且过,不愿主动锻炼,而甘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享受舒服生活。仅仅指望每周两节的体育课程解决学生体能,当然力不从心。

  与圈养相对应的是散养,我更愿用“野养”来界定。成长天空无限空旷,大千世界空气清新,野外规则无拘无束,孩子们像尽情撒欢的生物,挥发着青春野性和精力过剩。奔跑锻炼了肌肉、肺活量和奔跑能力,含氧量负离子含量高的空气让三万六千个毛孔解决了“皮肤饥渴”,在“走万里路”的教育模式中完成知识升华。——孩子更属于大自然和大千世界,属于广阔生活和社会,试问,这种“野性勃勃”的下一代能会“胳膊像麻杆,思维脆如冰”吗?

  有一点可以佐证,青少年体能下降的调查数据不包括农村青少年,他们课余时间割草放牛、逮蝉捕雀、疯狂撒欢,远离钢筋水泥的自然、环境就是一种“野养”环境。学习虽然紧张,精力依旧充沛。——乡村大环境给了他们很好的体能锻炼机会。

  当然,不是说提升孩子体能非要到农村去,而是说这种“野养”方式应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营养。这让人想到“狼性教育”:深圳某小学塑造了一组“狼群雕塑”,“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当时笔者就积极倡导“引狼入教”,在“野养”中提升孩子的坚毅勇猛、自食其力、战胜强大对手,逃避艰险,猎取食物的“狼性”,进而成为生活和体能的强者。可反对者却说,会“让人养成狼的掠夺性、攻击性和占有性等”。现在看来,反对者不仅仅是因循守旧,更是圈养方式的根深蒂固和内在怀恋。

  据报道,“从生物学上来说,圈养是不会有好东西的,它影响物种的自然生存。江苏大丰放养麋鹿,这种动物在人们的圈养中即将消亡;四川卧龙保护区放养大熊猫,新疆放养蒙古野马,因为这些动物长期在人类的保护下已经失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中国一向爱孩子,而这种爱又多会被溺爱统治,捆在圈里;西方人的爱戴却崇尚“狮子养育法”,将孩子推向大自然。如果我们不适时调整这种陈旧封闭的溺爱文化,不善待“野养教育法”,在十年后,在更多的领域,我们凭什么去战胜对手呢?——迎接我们的只能还是失败!


作者: 耿银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