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举废止与“性别盲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09:44 南方日报

  女性观察

  王宏维

  2006年对中国人是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年,但大多数人恐怕未曾注意到它。

  一百年前,即从1906年起,中国的一切科举考试都被禁止了,这是清朝政府在1905年9月决定宣布的。从那时起,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完全废除了。这对于那些寒窗苦读,梦想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晚清维新派的主要代表梁启超这样描述:“数百万之老举人,老秀才,一旦尽失其登进之路。”

  梁启超还指出:“科举取士,在国家为求人才,而在个人为求入仕。”可见,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是大相径庭的,自始其目标便是为朝廷应试取士,绝非是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促进个体的发展。封建朝廷则以这一方式选拔录用人才,同时也显示其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公正竞争”的机会,使下层人士有流动、上升的机会。而在客观效果上,也形成了一个以“入仕”为职业的“士”的阶层。据记载,“士”的数量虽然只占社会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二,但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或未来可能增加的社会资源却很多。从这一角度说,“士”与封建制度之间有着巨大的利益联系。因此,也决定他们往往对封建统治采取维护的立场,与封建朝廷之间是一种共生共荣共灭的关系。

  而今,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或对现代高考的评价中,往往仍会涉及到科举制度。尤其在某些大众传媒的文化节目中,有的人对这种人才选拔制度评价甚高,甚至高至登峰造极的地步。的确,中国科举制度曾经是很了不起的,它不仅使封建王朝的统治得以维持、延续了上千年,也使父权制及其文化传承了上千年。且直至今日,它竟还保持着这么大的影响力,使得一些文化学者津津乐道,不惜溢美之辞。

  当然,参与大众媒体这些节目的文化学者无一不是男性。

  就在他们对科举制度赞美有加时,想必或是根本无视、或是根本就忘记掉了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科举制度实行了多久,女性被科举制度就排斥了多久。她们不仅被这个制度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参与取士的权利,更被剥夺了个体发展的权利。在无视或忘却之中,对这样的科举制度大加赞赏,说简单一点是“性别盲点”的表现,说严重一点则是对占人口一半的女性发展权、平等教育权的冷漠。而之所以发生如此状况,与男性长期以来所处的社会优势生存地位是直接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的划分,使一个男婴从其呱呱坠地之时起,就因其拥有男性性别而“天然地”优于、高于女性。相对于女性的卑微,他们无论在家庭或社会上,都处于“优势生存”的位置上,不仅可以获得和享有更多的资源,也拥有更大的权利,包括接受教育及日后参加应试取士的权利。

  所以,在封建的父权制及其文化背景下,人作为社会存在,因其性别不同,亦意味着在社会等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人拥有的生存发展权也就大不相同。同时,这也造成了对许多问题感受的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受。如某些男性文化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相当平等、公正的竞争,(男)人不论出身富贵或寒门,都可以通过应试取士改变命运。然而,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域看,假如说这一制度体现了某种平等、公正,那么它仅仅就只是局限在男性这一性别范围内的平等、公正。它依据人类生物学的性别差异,将女性排除在“平等、公正竞争”之外了,所以它根本就不可能是真正平等、公正的社会竞争,更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社会公正。因而,从女性主义的立场看,科举制度自始至终都是不平等、不公正的,是封建性别等级制度的体现,是具有很强的排斥性和压迫性的制度,绝不应脱离这一点来评价科举的。

  与此相关的一个极辛酸后果是,若想像封建时代的女人要入塾读书或应试中举,首先必定是“女扮男装”,隐去真实的女性身份。这些,在封建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而只能编撰、投射于“传奇”,即只能在《女驸马》、《孟丽君》等唱本之中存在。女子们纵有万千才情,亦不过被编做戏文,百年翻唱而已。

  最后要说到的是,科举虽已废除了一百年,但当初废除的理由却与推进性别平等教育无关。抨击科举弊端的言论大都集中于揭露其:“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破坏人才,国随贫弱”,是“牢笼天下”的愚昧政策,“害天下无人才”等等。可见,废科举是“西人皆为有用之学,而吾中国皆为无用之学”,因而要效仿西人创办新学、即有用之学。这意味着,科举自始至终都只是与选用男性人才有关的,所以从废除科举到实现性别平等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大约就是涉及到科举,便容易出现“性别盲点”的一个原因。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教授、博导、博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